愛情是什麼?
中文愛,讀ai,漢語拼音而言,有韻母無聲母。按國際音標來說,是舌面元音。
說愛時,氣流從肺部通過聲門衝擊聲帶,使聲帶發出均勻震動,震音氣流不受阻礙地通過口腔、鼻腔,通過舌、唇的調節發出。
柔和又流暢。
愛。
英語,love。舌尖在上顎輕柔地一彈。法語,aimer,嘴唇一開一閉。西班牙語,amar,嘴唇一開一閉,舌尖在上顎滾一下。
好像,在不止一種語言裡,愛都很柔和。不是鏗鏘、促狹、尷尬、strict、industry這些詞那個口感。
我不太想說愛情是什麼——《圍城》裡,方鴻漸讀了很多叔本華,就說世上沒有愛情,只有生殖衝動。
我只能嘗試描述,愛情該是什麼樣的:
大概就該是這樣:柔和的,流暢的,溫暖的,像嘴唇一開一閉、舌尖一彈那麼輕巧。
當然,我知道,許多人對愛情懷有極其美好的幻想。大概意中人該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着五色祥雲來迎娶我。其他諸如規定數目的玫瑰花、王子般的意中人、大學宿舍樓下擺開的求愛蠟燭,總而言之,盛大豪華帶驚喜。
上世紀吧,許多美國女孩兒會把婚禮當成一生最重要的日子。大概因為她可以名正言順當公主,當主角,穿上一些平時未必合適,但在這一天卻顯得浪漫夢幻的衣裳。等着意中人,那個蓋世英雄,踩着五色祥雲——或者,那個打扮得很像樣子,一身禮服讓人覺得他至少有幾分王子范兒的新郎——來牽自己的手。
但……怎麼說呢?
感覺是一瞬間的事。
感情卻是一輩子的事。
我不是說感覺不重要。恰恰相反,感覺非常重要。那一瞬間仿佛被雷電擊中的時刻,或者某個多年後還會反覆記誦的時刻,每個人都有的。
那個瞬間非常重要。
因為,愛情這玩意,是信則有的。你覺得那是愛情。你相信那是愛情。你跟朋友們談論這是愛情。那這就是愛情了。
張愛玲《傾城之戀》裡,范柳原跟白流蘇之前彼此說些有的沒的,口不過心。但一起面對危難後,兩人緊緊擁抱。張愛玲所謂「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真的,有那瞬間,就很夠了。
但愛情,又不只是那一瞬間。
因為我們天生不是英雄和公主,不可能隨時隨地都處於浪漫之中。地球上絕大多部分的夫妻,依然得在廚房裡研究蒜蓉和油鹽,看着稅單盤算是不是要取消婚禮紀念日旅行。
所以許多傳奇愛情故事,都只到他們結婚為止,而沒有「然後」。托爾斯泰在偉大的《戰爭與和平》末尾,描述過皮埃爾們的愛情:在拿破崙的入侵結束後,他們度過了波瀾壯闊的史詩時代,過得像普通的庸人家庭。閒適、略微發悶。
這就是大多數的愛情。
但這樣……不也挺好嗎?
大多數跌宕起伏的愛情,遠看扣人心弦,但當事人未必快樂。就像習慣平地走路的人會喜歡去過山車上過一把癮,但你勢必無法接受時時刻刻坐過山車的生活。
另一種日常生活得愛情,是隨遇而安的。未必是表面上最般配的,未必是門臉上最光鮮的,但通常有默契和互動性。夫妻可以像搭檔,像朋友,像愛侶,願意嘻嘻哈哈,願意把自己平淡但樸實的愛情當作一個溫馨的笑話講,一邊還彼此捶打。
這也是愛情,甚至是愛情的主要部分。感覺的璀璨如煙花燦爛,最好是華麗奪目;之後的愛情生活卻最好如不眠星辰的長夜,熹微而安靜。
以前寫過,兩個人吃飯久了,口味會趨同。為了彼此,就會有所緩和。比如,雖然我已經被鍛煉到頗能吃辣了,但到底是江浙舌頭江浙胃。清淡的,甜的,我能當主菜吃,若吃了也行,就是宵夜常得補一頓,「晚飯沒吃夠勁兒」。所以最為兩全其美的法子,是燉湯,另配蘸料。比如,我燉一隻老母雞,只加蔥姜酒,別無其他,花一下午慢慢來,她便發一些竹蓀、鮑魚菇。等下了鹽,便同時下竹蓀與鮑魚菇,起鍋之後,我吃肉喝湯,她另調一碟麻辣醬,蘸雞肉、竹蓀吃。吃咸了,她喝一口湯,「今天的雞湯燉得很好」。吃淡了,我就要醬料,「我也蘸蘸」,她就把蘸得了的竹蓀和縷縷雞肉給我,「給你蘸好了。」
以前寫過,為了給另一個人做飯,就得多一重算計。比如,有段時候若上法律課回家晚,「幾點回來呀?」「八點。」好。七點把飯悶上,七點半開始預備炒菜。幾次後,學乖了,備好菜,等她踏進門來,趕緊下鍋炒。大多數炒菜,幾勺子的事兒,炒得了上桌,吃個新鮮熱辣。
最安全的是燉,下午燉上的牛尾湯、蹄花湯、老鴨蘿蔔湯,無論你七點八點還是九點回來,都不怕:無非燉爛一點,蘿蔔燉久了還更入味呢。倒是雞湯得費思量:巴黎的雞普遍不耐久燉,四小時開外必然軟爛如泥,一撕便下,之後嚼勁就差了。
湯菜還有個好處,很容易醞釀氛圍,仿佛給家裡牆壁刷暖色調塗料似的。她一到家,抽抽鼻子:
「一屋子牛尾湯味道!」
然後她就快快活活地調醬料去,我給牛尾湯下鹽和枸杞,將肉縷從牛尾骨上刮下來,湯拿來喝,盛飯,吃,開上部什麼劇看着。吃完了,我洗鍋洗碗,她去對付甜品——夏天水果,冬天西米露——再吃完了,喝餐後酒。
然後坐在沙發上,慢慢地感受消化,房間裡還是有牛尾湯味道。她會總結一句:
「好幸福啊!」
類似的起居細節,都可以是愛情。
只是需要認真聽一下才是。
上個月在上海發新書時,我對在座諸位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段愛情的產物,一段愛情的見證——沒有我們父母的愛情,就沒有我們。
那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愛情故事——畢竟那是我們存在的基礎。
我知道,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會覺得父母的感情不算是愛情。到我們懂事時,可能看不到那麼激情澎湃,聞不到那麼濃郁的荷爾蒙味道。但如我所說,我們見證的他們的愛情,是煙花過後,絮絮叨叨的星辰長夜了。只是他們那時代,沒有那麼多的設備,可以像我們如今似的,保留那麼多愛情的證據。
但那些日常,連同他們燦爛的少年時代,確實存在過,而且有了結果——就是我們。
上個月在上海發的,是《愛情故事》這本書——2019年的修訂本。
直接劇透好了:這就是我父母那一代人的愛情故事。有些是我從他們記憶里摳出來的,也有一些,是我對愛情,以及1980年的江南無錫,所有的美好想象。
作為一個作者,這麼說未免會讓其他編輯不快,但這個大概是我寫過最滿意的一本書了。
標籤:
評論列表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