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大概一年前就引發過熱議,當時有一篇文章是這麼說的「上海馬路上,女比男明顯高一個檔次……現在的男的要麼狗頭狗腦,要麼縮頭縮腦,沒一個看着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蠻有氣質的……女性的外表已和國際接軌,而男的不健身,年紀輕輕就啤酒肚,儀態也差,好衣服都穿不出氣質,還有謝頂的,滿臉痘的……」還有什麼外國男人健身啊,打扮新潮啊,紳士風度啊,結論就是「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不管男同胞們樂不樂意,這確實是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社會現象,那就是女性相比於男性更願意打扮自己。所以一直以來會有這種聲音,男人們滿臉油垢、中年發福、穿着老土,因此整體來看,跟時髦靚麗、精心打扮、身材姣好的中國女性是「不配」的。
但是探討這問題就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一個人的價值是要怎麼衡量?如上面文章所說,一個人的長相、身材、衣着打扮,明顯是屬於人的自然價值,但是人作為一個社會動物,在談「匹配」問題的時候不考慮社會價值是不科學的。
其實我一直認為「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是一個偽命題,十四億人,單從「婚配價值」來講也是要分個三六九等的麼,總有高素質身材好收入良好品質上佳又不直男癌的男同胞吧。不過我也能理解這個觀點支持者們大概是什麼意思,應該就是「同級別的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男人分三六九等,女人也分三六九等,那麼三等男人相比三等女人就要low一些,應該一等男人才配得上三等女人,可能這就是「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觀點的出發點吧。所以說這種配得上、配不上是個偽命題,就像奶茶這樣的找了劉強東她也不會覺得委屈自己啊。女性同胞覺得配得上自己男人不多倒是可以討論討論的。
那麼男女的價值應該如何評判呢?是不是能與女性同級別價值相匹配的男人就不夠呢?
今天剛看到的新聞,蘇格蘭一個失業電工,冒充萊斯特城主帥拉捏利,一周睡了26個姑娘。同樣一張臉,同樣看似力不從心的年紀,換了一個萊斯特城主帥的身份就贏得平均一天3-4個姑娘投懷送抱,這個例子很有說服力吧。這還是個國外的例子,可不是高貴的白人姑娘一定都要六塊腹肌的肌肉男哦。
這位大爺最後還很有理由:「我從來沒騙她們,因為我沒說過我是拉捏利,但她們卻非要這麼認為,我只是沒有糾正她們的看法而已。」這就體現了,同樣一副皮囊,社會價值的高低是多麼具有決定性的。
要想更深入的了解男女配對中的價值問題,必須要提恩格斯那部經典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恩格斯先從母系氏族公社談起,為什麼那時候女人占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為原始社會男人打獵、女人採集果實,動物肯定比植物聰明,所以男人打獵的收成就難以保證而女人採集的食物是固定來源,你一個大男人天天在外面下光兩手空空的回來,吃我們女人的用我們女人的,自然我們女人地位就高咯。但是人類從採集遊獵文明進入到了農耕文明,男人的體力優勢就凸顯出來了,為什麼農業文明重男輕女,從根上說就因為男人是壯勞力。男人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掌握更多的生產資料,人類歷史也慢慢從母系氏族進入到父系氏族,男人也就成為了社會的絕對主宰。
不管現在男權女權怎麼吵,至少有一點大家是公認的:雖然現在婦女地位比封建時代大大提高,但我們依然是一個男權社會。因此在這樣一個社會中,考量一個男人更多的是要考量其社會價值,而男人話語權下評判女人,自然就回去重視她的自然價值。普遍來看,在戀愛婚姻中,男人對女人的理想要求,大多是顏高、胸大、腿長,就算溫柔賢惠這種也算其自然價值的考量。而女人對男人的要求,事業心、職業前途、未來發展、車、房等等,全部都是社會價值的評判。我們可以注意到現在一些對小鮮肉、腹肌男的需求量很高的女性群體,基本與經濟自由的女白領群體重合,她們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就不在把男人的社會價值看的那麼重要轉而需求其自然屬性。不過這種女性並不是主流群體,畢竟一線城市經濟寬裕的白領/金領女性屈指可數,更多的縣城、農村來的女生們,都渴望着通過婚姻實現階級晉升,至少成為「城裡人」,能為自己的下一代有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在這其中,男方提供的住房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我說這麼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目前社會現狀下,對於男人的社會價值評判要大於其自然價值的評判,所以許多男人並不注重自己的外貌打扮(雖然說這種情況在大城市白領女性群體的強烈鄙視下有所改觀,但依舊堪憂),而在男權社會話語權下對於女性的要求則正好相反,青春靚麗的姑娘會得到輿論的肯定,而一個女學霸、職場女強人、女博士往往會受到不公平的歧視。所以我說「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是一個偽命題,這裡更多的是在考慮自然屬性的匹配與否,而忽略了社會屬性的價值。
張藝謀再拍《山楂樹之戀》的時候說過這麼一段話,大意是以前漂亮姑娘都嫁帥小伙,現在漂亮姑娘都嫁大自己二十歲的大老闆,這個基因就這麼被中和了,所以現在社會出美女越來越難了。這話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再以前那個大家都很窮、社會價值體現不出差距來的時候,自然價值成為了最重要的考量點。而為什麼現在美女會嫁比自己大二十歲的「成功男人」,自然是把其社會價值與自己的自然價值做了一個匹配,就像買賣,明碼標價公平交換市場行為,又有什麼配得上、配不上之說呢?
要說明一點的是,我說明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不是我自己認可的一個觀點,田園女權人士不要咬我。這個社會就是對女性的自然價值評判大於社會價值,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畢竟我們社會早已經走過了農業體力勞動時代和暴力戰爭年代——需要對男人的蠻力賦予極高評價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諸如污名化女博士、職場女強人等現象非常普遍,認為女人的價值就在於生育和相夫教子的觀點同樣非常普遍,這是對女性的不公平。我真得解釋這一段不然極端女權人士早就把我掛路燈了,女權這個話題不敢碰,害怕。
這也就解釋了這樣一個社會現象:為什么女性會更多地選擇「上遷婚」——即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傾向於尋找社會價值優於自己的男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上升通道狹窄,而婚姻就成為了許多女性最重要的階級晉升途徑。現代社會中工作不同於農業工業生產的重體力活,女性對於男性來說並無劣勢,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在普遍的工作中,女性工作者受歧視的現象是很普遍的,雖然這種歧視通常表現的很隱形,最集中的表現就是這種(相對於男性)的上升通道狹窄,看一看政界精英、商界領袖中女性占的比重多少,一目了然。
所以當今社會就出現了這種普遍的女性「上遷婚」現象,就是因為他們不得不通過婚姻選取社會價值高於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來實現階級晉升。在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與「剩女」現象。我們看上圖,最底層的男性無法滿足女性對於高社會價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選擇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調的狀態下,最貧窮的農民群體成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諸如「光棍村」等現象早就十分普遍,這也成為了拐賣女性的罪惡土壤。同樣,我們想象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過去,如果每個女性都選擇高出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那麼理論上講男性是不夠用的,於是那個陰影部分就形成了無法匹配到高價值男性的「剩女」。很明顯,現在作為一個社會現象的「剩女」們,他們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價值的女性(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們需求的配偶價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難匹配了。
在普遍的「上遷婚」社會中,婚姻市場的集中表現為底層男性之間的競爭與上層女性之間的競爭。在底層男性中,最缺少競爭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為婚姻擠壓的犧牲品,諸如買越南新娘等社會現象就源於此。但是並不代表着女性社會地位的相對提高。在上層女性的競爭中,直接表現為自然價值的競爭,因此我們會看到女性對於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遠高於男性,她們會苛求與自己的身材(明明很瘦,非要說自己胖),對自己的外貌不吝投資(前一陣很火的猜化妝品多少錢)。說白了在男權社會中,婚姻就是一次女性的自然價值與男性的社會價值的交換。考慮到國家社會對女性生育成本補償不夠,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所以男性必須有一定超額收入,這是對女性生育成本的補償。
當然,正如前文所說,我們已經有許多女性走到了社會階層的上部,她們已經不需要依附於男人的地位、財產,就能保證自己較為優越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女性對於男性的評價就自然而然的從社會價值轉為了自然價值,諸如小鮮肉、六塊腹肌等等的標籤,因此就會有「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這一種觀點的流行,在男性普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自然價值的重要性的時候,這種評價是一種正常的錯位和落差。其實多一句嘴,就我所接觸到的最top層面的女性,比如上市公司女副總、女基金經理,開着豪車,在北京幾套房,以她們的生活滋潤程度來看,完全不需要男性配偶了,無論是社會價值還是自然價值的配偶都不需要了。
我們可以看一個極端男權社會的例子——印度。印度嫁女兒是一筆相當巨大的開銷,根據幾年前的數據,印度普通農民家庭嫁女兒所需最低的嫁妝是2萬美元-4萬美元左右(而他們的平均年收入也不過一兩千美元),嫁妝多少意味着女性在婆家的地位,就是因為婚姻,是這些女性們在一個極端畸形的男權社會中唯一的上升途徑,高額的嫁妝,就是女性與女性競爭的結果。如果拿不到合適的嫁妝,印度男人是可以燒死自己的妻子。據統計,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婆家的要求而喪命,更多人致殘或身體留下永久的傷害。進入21世紀以來,嫁妝命案發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長。所以在印度「祝你生個女兒」是一句惡毒的詛咒,一個女兒就意味着這個家庭已經產生了一筆巨額的負債了,所以印度農村溺死女嬰的現象非常嚴重。
(印度工地的女性,經常她們需要養活不工作的丈夫而做一些男人必須從事的體力活,這就是極端男權社會的現象)
在輕度男權社會的中國不同於極端男權社會的印度,並沒有出現女性完全依附於男性以至於巨額嫁妝的社會現象的出現,相反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是巨額彩禮現象,因為我們不是那種極端的男權社會,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形下,底層女性的競爭就風平浪靜了(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衡比中國還要嚴重)。同時我國最底層的「剩男」好歹還是有一點追求的,那些印度最窮的「賤民」基本就自暴自棄了(參見印度的惡性強姦事件)。這真得要感謝當年的土改和破四舊,徹徹底底的把封建土壤砸的粉碎。講道理的說,要沒有徹底的土改,中國就是一個大號的印度,別談什么女性的權益,就連一夫一妻制這種現代文明標準的制度,民國那群老爺們還沒能力弄呢。印度農村就是一個封建社會麼,完全就把女人當物品了。誠然,我國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中,諸如「婦女能頂半邊天」「不愛紅裝愛武裝」,確實抹殺了男女性別差異,有「矯枉過正」之嫌,但是幾千年的封建大山能在短短几年內鏟的一乾二淨絕對是功德無量。我在之前寫高考的文章里說過,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國大學男女比例一比一,至今在東亞三國中,中國適齡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最高,看看日本韓國電視劇裡面那些受氣的小媳婦吧,可以稍微感受一下傳統儒教文化中「夫為妻綱」是一種什麼概念。
說了這麼多赤裸裸血淋淋的現實,感覺文章就這麼結束略有點不完整。再說點令人憧憬的美好的東西吧。
在男女婚姻中,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愛情的因素。單純的把「配得上」、「配不上」拎出來翻來覆去的說,忽略了「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而單純的把男男女女們進行物化的考量(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相貌身材)。一個人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心理學的解釋是一種「戀愛拼圖」的契合,文藝點說就是這把鑰匙正好能打開你心裡的那個鎖。在這其中自然價值、社會價值並不占據決定性因素,而兩個人的人格、性格,大腦中的多巴胺成為了偉大愛情最主要的造就者。
然而現實就是這樣,相當多 的男男女女直接跳過「愛情」這一環節就直奔「親情」這一層面了,隨說認為婚姻的普遍基礎是愛情也確實理想化了一些,但是不容忽視愛情這一種偉大力量確實普遍存在並深刻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選擇。至於「愛上」的那個人「配不配上」你,這個標準就更複雜了,這要考量你腦中的多巴胺和電流了。就比如幽默風趣在你的戀愛拼圖里占多少比重,六塊腹肌占多少比重,多喝熱水占多少比重,因人而異。
心理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意思是對方可能並不是很美,並不是很有錢,並不是很迷人,並不是很有魅力,但是我就是愛Ta。心理學家John Welwood認為無條件的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當它來臨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內心裡曾經堅硬冰封的地方,都變得柔軟。無條件的愛,就是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愛的是這個人的本來樣子(本質) (Davenport, 2013),或者說,我們的愛Ta,只因為Ta是Ta。
對於愛情的產生機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都在種種理論的前沿進行着不同的詮釋,其實就像我在講同情心的文章中寫的那樣,人類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感情,是超越金錢、階級、社會、種族、國家而存在的。這些美好的感情,不但是推動我們個人奮鬥的動力,也在推動着我們整個人類社會前進。
標籤:
評論列表
給出的方案很有意義很實用,對我的幫助很大!
求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