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男朋友對自己好,自己就會開心,對自己不好,心情立刻就變得不好。自己的心情會因為男朋友的態度而大起大落,這是為什麼?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愛情會讓人患得患失,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剛墜入愛河的人們,曖昧時期對戀人心思的苦苦猜測——他為什麼那樣說?他是不在乎我嗎?他看我了!他是真的在意我!這真會讓人上一秒地獄下一秒天堂。
如此激烈的情緒與我們體內激素的大量分泌大有關係,等過了頭三個月的激越期後,我們體內激素分泌的水平就會漸漸回復到正常狀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會漸趨穩定。
但是,如果在兩個人明確了關係並且長時間在一起後,我們依然會因為對方的態度而情緒頻繁且迅速地大起大落,那麼就要考慮一種可能性:我們的內心是否在人際關係上缺乏客體恆常性?
客體恆常性,原指兒童理解了物體可以獨立於他們的行為和知覺而存在或運動。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里,如果一樣物品從孩子面前消失了,他們就會以為這個物品再也不存在了。孩子不能理解物品雖然不在眼前,但它依然存在的這一事實,這就是缺乏客體恆常性。
隨着年齡的增長,客體恆常性也在慢慢建立與鞏固,一般到孩子兩歲時,他們已經可以明確地肯定不在眼前的物體並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客體恆常性是人內心安全感的基礎,我們由此才能相信當父母不在眼前時,自己並沒有被孤零零地拋棄在這個世界上。
在人際關係中,人同樣從小開始培養客體恆常性。但相對於物質世界來說,人際關係中的客體恆常性並不那麼容易被培養,因為有很多父母在情感的處理與表達方面是存在明顯問題的。
比如,有些父母會在心情好時對孩子表達出愛與關注,但如果生活不順、心情不暢,就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對孩子大發脾氣,甚至將孩子丟在一邊不理不睬。這時,在孩子看來,父母的愛就不是一樁可以預期的、恆常的事物。
父母的愛有時是真真切切存在且能被感知的,但有時卻似乎完全不存在,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憤怒或冷漠。長年生活在這樣情感相對不穩定的父母身邊的孩子,就有可能無法在人際關係中發展出良好的客體恆常性。
他們的潛意識無法確認、無法相信朋友或戀人能夠穩定地對自己好。一旦對方做出被他們認定為「對我不好」的言行舉止(有時這樣的揣測其實是子虛烏有),他們馬上就會覺得對方可能態度有變。對失去所愛的擔心與焦慮會讓他們的心情跟隨着對方的表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們所解讀到的對方的表現,而像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老是情緒不由自主地隨戀人「飛」,我們最好不要只是一味地指責對方,必要時也得反躬自省。畢竟,如果我們戴着一副哈哈鏡看世界,那麼看到的都會是扭曲的鏡像。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