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掌控欲的人都是PUA嗎?心理專家:別慌,控制感是每日所需

情感導師 10016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大叔,我似乎就是控制型人格啊!」

上周末,一位高中生在後台留言,表達了對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的深深擔憂。

「但我不會道德綁架別人,也不會說出非常傷人的話,同時也會承擔一些責任,即使這些責任不是我的。這樣做確實有點累,但獲得的尊重卻能夠彌補很多。」

先別急。大叔知道,隨着 PUA 這一概念不斷被大眾熟知,每個人都越來越擔憂自己身邊的人是控制型人格,害怕自己被他們操控。

有掌控欲的人都是PUA嗎?心理專家:別慌,控制感是每日所需

它起源於西方,本意是教授人們一些合理的社交技巧,幫助人們更好地開始並建立一段關係,但隨後 PUA 的初衷被歪曲,內容被摻雜了許多情感欺騙和心理控制的元素,目的也漸漸不純。他們使用各種套路,騙色騙財,演變為「不良 PUA」。

然而,在掀起了 「遠離控制型人格」 這股浪潮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根據網絡上各種識別控制型人格的方法,對號入座,擔心自己就是這種人格。

這似乎比身邊人是控制型人格更可怕,因為自己沒辦法遠離自己,而且這樣的自己可能在無形中傷害了別人,進而可能會被他人厭惡、遠離,甚至孤立……

例如那位正在上高中的女孩子,之前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與恐懼中。

但她真的是控制型人格嗎?

「控制」 這種感覺,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

01

失控,是最恐怖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最討厭的,或許就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明天能不能吃上飯,不確定父母會不會繼續愛自己,不確定伴侶是不是可以陪自己一生……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我們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而此時最需要的,便是對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即把不確定的東西確定下來。

太多的研究都表明,控制感對一個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甚至身體健康,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曾經有一項發生在養老院的著名研究,便揭露了控制感的重要性。

在其中一層,Ellen 教授告訴那些老人們,可以自主選擇在房間養哪種花、自主選擇在哪一天看電影,即對自己的生活有着絕對的控制感;相反,對於另外一層的老人們,養哪種花、什麼時候看電影等事務,都會由醫院直接安排好,不需要老人自己做出選擇。

最終結果表明,那些可以自由選擇養什麼花、什麼時間看電影的老人們,會感到更幸福,最終的壽命也會更長。

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家裡的老人年紀大了,什麼事情都不需要他們親力親為,做子女的直接為他們決定、辦理就行。但實際上,這卻會在無形中剝奪老人們對生活的控制感,無法滿足他們對控制感的需求,進而可能會讓他們不開心,甚至鬧脾氣。

和老人一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控制感。在心理學中,控制感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需要,就像需要食物和水那樣。

但每個人需要控制感的多少不同,究竟需要 「多少」,會和自己擁有多少控制感呈反比,即一個人越缺乏控制感,那麼就會越需要控制感,越想要得到控制感。這也符合 「稀缺理論」:缺什麼,就想要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人格到底是什麼,無論哪種人格,或許都不是 「問題」,只是彰顯着一種 「需要」、一種 「渴望」:

  • 內向 —— 對安靜、穩定的需要;
  • 外向 —— 對熱鬧、刺激的需要;
  • 控制型人格 —— 對控制感的需要……

其實,心理學研究也發現,擁有控制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成長中極度缺乏控制感。例如,父母沒有提供穩定的回應,對他們的需求愛答不理,這就會導致他們對周圍環境特別不信任,內心缺少安全感與控制感。

所以,他們在長大後,就會表現出通過控制他人的做法,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感,填補孤獨與空虛的內心。

02

「為了得到控制感,我什麼都可以做!」

有着控制型人格的人,為了得到控制感,可能會做出很多令別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特別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到處都充斥着命令式語言:

我需要你立刻處理這件事;

我並沒有在尋求你的意見;

不要對我說的提出異議,不要打斷我!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這類語言會損害彼此的關係。例如,大叔曾經的一位室友,經常發號施令,讓我做這個、做那個,並且不允許干擾他的決策。我一度感到十分壓抑,有一種 「被蛋糕捂死的感覺」,喘不過氣……

我只能儘量避免被他控制,去仔細分辨自己實際的需求,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一個人想控制、一個人不想被控制,就這樣,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差,矛盾也不斷升級。最終 「拯救」 我的,是房租到期。

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對方有着極強的控制欲…… 寫到這裡,我再次回想起,他的控制欲,表面上給人一種責任心很強的感覺,即一種 「我做決定,我負責任」 的感覺,但實際上卻經常甩鍋,把責任推給我。

與他相處起來,真的有些困難,但他卻很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抱歉,內心也十分平靜,一切都好像那麼地理所當然。

這其實是一種我們特別熟悉的控制欲,父母、戀人、朋友,都可能有這種表現。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來訪者:他們的婚姻很不幸福,因為愛人沾上了各種成癮,例如酒精成癮、藥物成癮。

然而,他們卻無法離開自己的愛人,也不想離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照顧愛人可以滿足自己強烈需要的控制感 —— 「愛人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也是他們為什麼被稱為 「受傷的治癒者」 人格,即在治癒別人的同時,獲得控制感,彌補自己的需要。不過這也說明,對控制感的需求,特別普遍,只是需要的多少以及使用的方式,不太一樣。

03

但當這種控制可能給他人帶來痛苦與傷害時,那麼便意味着我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而我們之所以害怕自己是控制型人格,有一個很深層次的原因 —— 認為人格不可改變。

毫無疑問,人格是一種特別穩定的特質。但大量的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人格是可以發生改變的。

如果你想變得外向些,那麼就嘗試結交新朋友;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那麼就嘗試花一個小時來搭積木;

如果你想更富有責任心,那麼就主動爭取做項目的負責人,並為最終的成果與效果負責……

方法論有了,該怎麼做呢?

我們需要來看一看非控制型人格的人,在日常交流中,是怎麼做的。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控制型人格典型的交流語言嗎?

我需要你立刻處理這件事;

我並沒有在尋求你的意見;

不要對我說的提出異議,不要打斷我!

同樣的話,非控制型人格的人會這樣說:[5]

我有些焦慮,害怕自己做不好,我們可以一起來做嗎?

你的想法很棒,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我知道你現在很激動,但可以讓我先說完,然後你再表達自己的看法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會在無意中通過語言來控制別人,那麼下次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辭,這不僅會讓別人好受些,也會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讓你在無形中降低自己的控制欲,「遠離」 自己的控制型人格。

改變,從語言開始。

但,然後呢?

前面我們有提到,控制型人格其實是缺少控制感與安全感。所以,當發現自己想要控制別人時,最重要的是建立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而不是想着要一直控制他人。

這並不容易,但仍然有一些方法,你可以嘗試一下。

1. 主動做選擇,而不是被動被安排

我們人生中有很多選擇,當他人詢問自己的意見時,例如出去吃飯,想點些什麼菜?放棄那句張口就來的 「隨便」,而是為自己爭取一下,選擇自己想吃的或者喜歡吃的。

但與此同時,當自己處於主導地位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

2. 在人群中建立安全感

控制感與安全感的缺失,大多因為父母沒有提供及時的回應、伴侶關係不美滿造成的,這個時候可以先不要急着從根源突破,而是在其它地方彌補。

例如,你可以加入一個團隊,試着在團隊中接受他人的建議,體會成員之間彼此的信任,以及團隊的安全感和凝聚力…… 這個過程就好像 「脫敏」 一般,讓你慢慢體會信任的感覺。

慢慢地,你學會去尋找甚至創造一個安全港灣,讓自己在需要時尋求幫助。

3. 專業人士,是你最強的支援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培養你對生活的控制感,並建立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多一個人通過專業的方式幫助你,你也會更快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寫在最後

還記得大叔在文章開頭寫到的那位高中生嗎?

她特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控制型人格,但我卻一直都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我無法給出答案,因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通過幾個所謂的 「指標」,來斷定他人的人格。

況且,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控制感,以讓自己的生活正常運轉。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經常想要支配別人時,別着急,也別害怕,因為這種對自身的察覺與認識,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

相反,如果你感覺身邊某個人的控制欲太強,或者他們的語言和行為讓你感到不舒服時,可以直接表達出來,也可以他們保持距離。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點 「控制型人格」,就像沒有人是絕對的外向、絕對的內向一樣。大叔希望你可以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傷害別人。

世界和我愛着你。

- The End -

[1] 劉靖東, 鍾伯光, & 姒剛彥. (2013). 自我決定理論在中國人人群的應用. 心理科學進展, 21(10), 1803-1813.

[2] 謝笑春, 陳武, & 雷靂. (2016). 個人中心視角下青少年人格類型與社會性發展. 心理科學, 39(6), 1420-1425.

標籤: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18 06:09:51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頭像
2024-03-16 09:03:11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