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段時間,你認為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在怎樣呢?
在吃飯時,會不會因為服務員忘記你不要蔥的要求,而對撒滿蔥花的菜餚感到悶悶不樂?跟同事聊天時,會不會因為對方心不在焉的表情,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而生了一肚子悶氣?又或者在雙十二買東西時,會不會因為物流速度的延遲,而對快遞公司充滿怨氣呢?你有這些情緒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
重點就在於,你怎麼去管理這些情緒,讓自己沒有受到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導致自己失去了一整天的快樂時間。
任何人都有情感脆弱的時候,但我們能夠有足夠強大的「情緒管理能力」,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化解生活帶給我們的各種壓力。
什麼是情緒管理能力?
所謂「情緒管理能力」,指的就是以積極的方式去處理逆境、失敗、批評、變化和壓力等情緒的能力。
一旦我們對壓力或者說對情緒上的壓力感到無所適從,我們的生活就會增添許多煩惱,影響到自己的精神狀態。
而很多人,在面對這些情緒時,往往會選擇逃避或者放棄,甚至讓情緒崩潰到去做一些傷害自己和健康的事情。
這當然不是我們願意想見到的結果。
故此,我們就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克服困難。
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
我們都知道,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變化,都會引起情緒上的波動。而決定情緒發生和變化的因素,大概有三種:
第一,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是受到一個人只是經驗、思想方法、信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也是決定情緒發生的關鍵因素。
例如,我生活的認知評價是,只要每天起床能夠看到藍天和陽光,那麼一切事情都有可能。所以我的心態會比較樂觀,很難對外界產生不好的情緒。
相反,一些人收到挫折時,往往只會看到事情失敗的一面,從而產生悲觀情緒,這就是一種比較偏執的認知評價。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情緒經常不太好時,想一想,你的認知評價是不是出現問題呢?
第二,我們對於事物是否有強烈的需求感;
事物本身並不能夠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情緒,必須要通過人的主觀意志的介入,才能讓事物成為我們情緒的「觸發器」。
也就是說,情緒是人與事物之間的某種關係的反映。事物與需要的關係,既決定了情緒的積極或消極,又決定了情緒的種類以及程度。
例如你想要買一台新款的手機,可是價格太高,你暫時沒辦法買下來,於是感到失望、沮喪,這就是因為你對事物的「需求」決定了你對它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
所以為什麼說,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我們對於事物是否存在某個預期關係;
所謂「預期」,指的就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習慣而對客觀事物做出的衡量。
而人的預期是不斷變化的。一般來說,客觀事物超出人的預期越大,它滿足個體需要與否所引起的情緒也就越強烈;反之,就會越微弱。
換言之,事物與人的預期之間的關係,決定着情緒發生的強度。例如,你原本認為這次比賽,你會得獎的,你對此抱有非常高的預期,但沒想到,你最後居然落選了,於是你感到非常失望,很傷心。
你的預期,讓你出現了這些情緒變化。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呢?
五條提升情緒掌控能力的法則
《差異優勢》一書的作者,美國知名問題解決專家John·C·Maxwell,在他過往的諮詢服務當中,認識很多擁有強大情緒管理能力的人,也跟他們進行過交談。
通過Maxwell對這些人的觀察總結,發現他們身上都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其中,有五條行為法則,幾乎都是這些人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從而讓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我們可以以此去借鑑學習。
法則一,積極主動處理自己的情緒。
內心強大的人,一旦意識到自己情緒到來的時候,首要去做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對出現的情緒採取積極的處理方式。
他們從來都不會說:「我對這些情緒無能為力。」這種思想,是很難讓他們成為情緒的主人的,只會不斷成為情緒的受害者。
《應用心理學面面觀》的作者,研究員兼教授在書中提出:「記住,行動是情緒的前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影響你的情緒。
儘管我們不能完全控制這些情緒的出現或者消失,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改變它們的持續狀態。例如:
如果你感到沮喪,試着唱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曲。如果你感到傷心,那就看一部讓自己開心的電影。如果你感到恐懼,你就不斷去鼓舞自己,勇往直前。如果你感到自卑,你就培養出一種自信滿滿的姿態。如果你感到遲疑,就想一想過去自己成功的經驗。總之,想要讓自己從情緒的波動中恢復得越快,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採取行動,向前邁進,讓自己在情緒掌控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法則二,不會浪費時間去自怨自艾。
當你生氣時,也許你曾經會說過這樣一句話:「怎麼全世界都跟我作對似的!」
其實坦白說,不要把自己看得這麼重要,因為世界連你是誰都不知道。但這就是那些無法掌控自己情緒的人的特徵: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也會消極地放大整體的處境。
很多時候,我們人生要面對的問題,往往不是「生老病死」這些大的困難,而是一些諸如「別人鄙視的眼神」,「工作沒有完成任務」,「她好像一點不愛我」這些隨着時間流逝,會變得不再是問題的問題。
你想一想,以前你曾經擔心過的問題,對現在的你有沒有構成嚴重的影響?說不定現在的你,比以前還過得更好呢?
美國前海豹突擊隊隊員埃里克·格雷坦斯在他的著作《適應能力》中寫道:
我們要無視生活中的很多煩惱。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壓制、忽略或否認痛苦。強烈的痛苦需要我們迎難而上。具備適應能力的一個標誌,是學會分辨哪些痛苦值得我們關注,哪些是不需要。關注所有的痛苦,並不能讓我們具備適應能力,那樣往往只會導致抱怨。
學會關注那些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懂得忽略那些沒那麼重要的問題,我們才能夠具備強大的適應能力。
法則三,不會允許別人控制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一天心情的好壞,往往跟我們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關係。
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當中,只要我們獲得正面的反饋,我們就會得到愉快的心情。反之,如果獲得負面的反饋,我們的心情自然就會變得很糟糕。
但一個心理強大的人,是不會通過掌控人際關係來獲得好心情的。他們既不會被人際關系所負累,更不會奢求每個人,都會按照他的想法去行動。
那些控制欲強的人,是不是一旦看到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就會感到非常生氣,震怒,或者傷心、失落呢?
世界著名的教育學教授利奧·巴斯卡表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是做自己,最難的事情是成為別人所期待的樣子。切勿讓他人將你推導某個位置。」
人際關係很複雜,有時候也很難操控,但掌控好自己的生活,又不受他人所控,是一種有效讓自己過得舒適的行為。
內心強大的人,當然會珍視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同時他們也會明白,做好自己的角色,又不會受制於對方的言行,這樣才能夠創造出一個獲得好情緒的環境。
法則四,不會在不可控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把自身能夠掌控的事情控制好,對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不要過多地浪費時間去處理,這是生活中的重要法則。
我們必須要明白,生活中的「現實」和「問題」之間的區別。「現實」是無法通過我們的個人意志就能夠控制或者改變的,但「問題」,卻能夠經過我們的努力就能夠解決。
例如,內向強大的人,是不會在交通堵塞時大發雷霆的,因為這是「現實」,我們無論怎麼發脾氣,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這種狀況的。
但「提早起床,避免上班堵車遲到」,這個問題我們就能夠控制,也可以努力去解決的。
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鬧情緒,是因為對很多事情感到「無能為力」,不管我們怎麼做,都無法讓事情獲得改變。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把精力放在那些可以控制的問題上呢?
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這才是內向強大的人所擁有的好心態。
法則五,不會允許自己一直犯同樣的錯誤。
據說,精神錯亂的定義是,不停地重複同樣的事情,卻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
按照邏輯思維去思考,我們都知道做同樣的事情,肯定會獲得同樣的結果。但是,很多人卻固執地相信,通過重複的行為會獲得不一樣的結果。
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
為什麼這些人會有這樣的行為習慣呢?就是在於,他們從來都不會停下來花時間思考,分析一下為什麼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好結果,然而改變一下自己的固有做法。
那些厲害的人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行事方法就是他們懂得讓自己避免落入這個「精神錯亂」的陷阱之中。
當然,他們也會犯錯誤,但他們能夠停下來反思錯誤,總結經驗教訓,而不是繼續遵循老套的行事方式。
你的情緒一直不好,就是因為一直再重複固有的行為模式。你需要停下,對自己做一次深度思考。怎麼做呢?
1,每天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次回顧;
2,每天審視自己,看看需要改變什麼;
3,通過自我對話,發現自己的不足;
4,採取新的方法,引導自己走上正確方向;
5,不斷督促自己去行動,直到完全改變。
把這些新的行為模式變成自己的習慣,你才能夠獲得一種強大的情緒管理能力。
一個具備情緒調節能力的人,會充滿能量地面對每一天,按照一個清晰的計劃行事。我們不可能一邊背負着舊情緒的包袱,一邊保持新情緒上的適應能力。
想要讓自己成為心態強大的人,你必須摒棄舊有的模式,建立新的自我管理模式。只有這樣,你才會成為情緒的主人。
標籤:
評論列表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