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的學習筆記©
說起信用,你想到的是什麼?
是個人層面的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還是國家層面的軍事科技實力、政權合法性、法律、金融?
這些都是,也都不是。
信用不同於信仰。
信仰是無條件、不質疑、全接受的相信,不需要也不主張調動邏輯。對於信仰來說,質疑就是錯,一定要到內心中不存在任何質疑的念頭才算有信仰;信用是有條件、要質疑、質疑之後才選擇性接受的相信,需要調動邏輯。對於信用來說,不質疑就是蠢,一定要有實在的證據證實,或者經過證偽才算有信用;
(所以真正的科學家並不信仰科學,只是信任科學;所以用邏輯去質疑別人的宗教信仰,是一種非常不識相的行為)
既然信用需要調動邏輯,那麼當然逃不脫人類調動邏輯的兩種基本方式:歸納和演繹。
因此信用就存在兩種基本類型:歸納式信用和演繹式信用。
所謂歸納式信用,是通過以往發生的事來證明當下的信用狀態,甚至預判未來的信用情況。
比如銀行放貸款的時候查個人徵信、還款記錄、銀行流水等資料,就是用過去個人的行為證明將來是不是能還款;
再比如很多崗位招聘,要求受聘者提供學歷、職業資格、從業經歷、業績……等證明材料確定這個人是不是能勝任。
很多人說:學歷不等於能力,一個證書證明不了什麼,這當然沒錯。但是切換到評估者的角度看,除了這些過往經歷,還有什麼其他東西可以證明?
沒有。
要證明的行為在未來,未來是什麼誰也不知道,用過去的經歷推而廣之已經是不得已,如果把過去的經歷都排除,實在沒什麼好辦法。
過去當然不代表未來,但過去對未來有貢獻、有影響。
這就是歸納式信用能做到的,也是它的局限。
相比之下,演繹式信用就穩定得多。
所謂演繹式信用意思是:基於一些很難動搖的事實,用邏輯層層推演,最後得出一個不論喜不喜歡都必須接受的結論。
比如基於軍事實力、世界影響力、國家規模、政府權力等事實,層層推演可以得出人民幣具有購買力價值,不會轉瞬變為廢紙。不管你喜不喜歡、認不認可人民幣,它的價值必須相信。
沒有誰會在使用人民幣的時候會去追問過去人民幣有沒有公信力,是不是每次都很有信用地完成交換——當然不需要追問,只要軍事實力、世界影響力、國家規模、政府權力等事實穩定,那麼人民幣的信用就穩定。
但是演繹式信用也不是無懈可擊,因為論證起點不是真理永恆不變,一旦起點發生動搖,在上面建立的一切都會崩塌,比如津巴布韋幣。
一般而言,演繹式信用的起點都是硬實力,或者說武力。「槍桿子裡出政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武力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實力,只要這個實力占有絕對優勢,其他實力都可以從此「生長」出來,甚至到後來都不需要武力本身,只需要讓對方感覺到有武力即可。美國的一切優勢,根源就在於軍事實力。
只要這個實力優勢地位不變,即使曾經做了無數違背信用的事、從歸納的角度應該不相信了,但最後大家還是會選擇相信,或者說不得不相信。比如布雷頓森林體系,這個體系解體就解體唄,不跟黃金掛鈎又怎麼樣?美元還是世界主要結算貨幣,歐元敢挑戰就弄你。
再比如政府一個文件就把過去某個行業規則廢掉,之前的職業證書也廢了,從歸納的角度來說這也是破壞信用的事,但是新的證書出來後照樣無數人去考,大家都無視過去的事選擇相信政府,背後就是政府的硬實力在起作用。這個作用甚至深入到人的潛意識,很多時候不用思考。
不思考其實有好處——因為一旦思考,發現過往事實與現在發生矛盾,內心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就面臨崩塌,人會感到很不安;再加上對方有硬實力讓人不得不信,這時硬實力就變成一種潛在的威脅,進一步加劇不安,這非常痛苦。
用硬實力強行讓人相信(或者叫服從),被服從的人沒什麼辦法,只能從道德層面譴責。所以過往行為與現在不一致、用硬實力讓別人相信,往往會給人「不道德」的感覺。
有不道德的感覺,就總是有人反對。因此對於一個政權來說光有「槍桿子」還不夠,還需要「執政合法性」。也就是演繹式信用和歸納式信用都要有。
知道了這兩種信用類型的差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被騙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令人安心的事是歸納式信用——過往和現在甚至未來一致,當然令人安心;但是演繹式信用卻有着「不可辨駁」的力量,阻礙思考,讓人「不得不」相信,二者經常在腦子裡打架:
「你看這家投資公司,雖然有幾筆違約,但是有政府背景,著名專家也站台,好多公務員也投錢了,那麼大公司那麼多人,怎麼可能說散就散呢?」
這類公司就是用演繹式信用,來收割投資者以為的歸納式信用——用強大的背景、專業的分析、看得見摸得着的氣派產生一種「無可辯駁」的相信,讓投資人產生「未來還會持續這樣」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自己就好像「活在未來」,就願意把現有的和未來的東西交付出去。
「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喬治·奧威爾《1984》
幾乎所有騙局都離不開用演繹式信用收割歸納式信用這個特徵。兩種信用搞不清楚、混在一起,這就是信用的誤解;而因此被騙,就是相應代價。
最後,演繹式信用由於起點基於硬實力,因此往往在需要【承擔責任】的地方特別凸顯:
男女戀愛期間,女方一般在乎男方的長相氣質、學識談吐、興趣愛好、個性品味,以及男方對女方是不是「足夠好」。
女方戀愛期間會「作」(有意或無意),就是在試探男方能不能在「對我足夠好」這件事上保持穩定、可預期,就是在製造男方的「愛我信用」,是讓男方「實習」並證明「實習效果」符合預期,女方才會「授予」男方信用,這是用過去推斷未來,屬于歸納式信用。
但是不論前面的歸納得怎樣,面臨結婚要承擔責任的時候,演繹式信用就登場啦——車子房子票子地位權力資源人脈能力……這些硬核的東西得逐個亮出來才能讓女方真的安心,才有一種「什麼情況都扛得住、什麼理由來了都能應對,因此我不用擔心」的蛋定。
當女人對一個男人說:「你是一個好人,但我們不合適」,「好人」意味着這個男人之前的行為滿足了歸納式信用,這很難做到,因此是個好人;但同時硬實力不足,做不到演繹式信用,因此不合適。
當然,隨着社會越來越浮躁,沒有多少人有耐心收集過往信息進行歸納,上來就看硬實力,實力夠了再談別的。
所以進入婚姻的時候,既要歸納又要演繹,男人要做到很累,女人要挑選也累,難怪越來越多的人不結婚呢!
標籤:
評論列表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