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由此也衍生出很多「流行病」,比如,抑鬱症。2003年,在發表了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後,朴樹突然隱退了,因為抑鬱症。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不能忍受抑鬱症的折磨而自殺。世界衛生組織曾作出這樣的預言:抑鬱症將成為21世紀人類第二大殺手。你身邊活潑陽光的ta很可能是「微笑抑鬱」的一員,如何快速識別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呢?
抑鬱症屬於一種心境障礙,常伴隨焦慮、悲觀、厭世等表現,嚴重者會出現幻覺和自殺傾向。關於抑鬱症的精準識別,是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向。
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是抑鬱症自測量表(SDS),由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William研發,該測評量表可以從精神層面反應患者的主觀感受。
語言風格的變化
然而,近年來的一些細化研究發現,人在抑鬱之後會出現明顯的語言風格、語言習慣的變化。比如,音量變低,語調變得單一,講話費力。
最新的研究發現,抑鬱患者的用詞可以作為判斷其心理狀況的有效符號。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佩尼貝克曾說,抑鬱症患者往往「看不到微妙差異,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措辭上看出來。」
不像其他疾病一樣有生物標記物,抑鬱症的識別則需要更為仔細的觀測分析。《臨床心理學科學》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抑鬱症患者更喜歡運用「絕對詞」形容事物,並且,除了大量運用消極悲傷的詞彙,「我」第一人稱的使用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更為嚴重的自我意識
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患者具有較常人更為嚴重的自我意識,並且,他們看待這個世界傾向於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總是、完全、必須」等詞彙是他們的口頭禪,在各大自殺意念論壇中,絕對詞的出現比例甚至高達1.8%左右。
心理學家表示,「人們可以把語言當作幫助自己重新組織想法的工具」,很多時候,無意中說出來的話語其實是藏在心底的東西。語言反映了說話者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會影響說話者的情緒,長時間運用絕對詞會使說話者、旁聽者內心受到非黑即白的觀念影響,積極態度也會變得消極,最令人擔憂的是萌生通過自殺來逃離所有羈絆的悲觀想法。
「無緣社會」
日本電視台NHK曾推出過一部紀錄片「無緣社會」,主題是通過採訪日本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群,剖析現代人是如何孤獨老死的。我們或許正在經歷一個無「社緣」的社會,我們熱衷於網絡社交,卻沒有了真正的朋友,我們正在與社會斷開連接。
「無緣社會」引發出的「無緣死」是世界對自身的無奈與麻木,個體悄悄地逝去,是對生命不再抱以期望只剩下絕望的灰色心境。抑鬱症頻發引導我們去關注身邊人。其實,你只需要做一個聆聽者,抑鬱症患者或許就會通過他們的一句話,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語言,是表達內心情感的工具。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在全球,每隔40秒就會有一個人自殺,而其中70%的人是抑鬱症患者。
不妨從現在開始了解抑鬱,真心對待身邊那些有抑鬱傾向的親人、朋友、陌生人,而不是質疑與嘲笑,畢竟每個人都值得這個世界美好相待。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臨床心理學科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