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感情固若金湯的情侶都有什麼特點?
最近,我發現那些相處很久也不會膩味、永遠保持熱戀狀態的戀人,他們維持愛情熱度的方法也許各有不同,但大多有這樣的特質:雙方都是很有儀式感的人。
昨天晚上臨近12點,我和同事們在群里討論今年雙11要囤點什麼東西。
一同事發了自己的購物車截圖,我問為什麼很多都是男裝和男生用品,她說是給男友買的。我們調侃她是最佳女友,她冷不丁餵大家一嘴狗糧:兩個人是一起過節的,互相給對方清購物車。
辦公室里女同事的戀情變幻莫測,大多持續時間不長,超過半年都算持久的了,大家都很年輕,多是九七九八年的小女生,分手原因都逃不過一個宿命:覺得厭倦了,煩了。
而這位和男友一起過節的女生,從高二和男友戀愛,現在已經整整談了6年了,而且感情穩固,雙方都畢業沒多久,所以打算過幾年再結婚。
每每談到她的感情史,我們總覺得不可置信:和一個人戀愛6年,他的里里外外都了解透徹了,真的不會厭倦嗎?
但她顯然沒有,他們的生活很有儀式感,每個月有一次情侶聚餐,發了工資後,去平時捨不得吃的料理店吃個痛快,每年一起旅行一次。
每個節日他們也都會一起慶祝,端午節一起去市場買粽葉包粽子,做了很多蛋黃鮮肉粽,還給我們一人分了一隻,讓大家很是羨慕。
去年和幾個朋友出去西安完,將要離開時,她拉着我去買一家店的點心,我看門口人頭攢動,頓覺毫無興趣,立刻要走,她說,再等等嘛,我告訴她網上應該也可以買的,讓她回去網購。
她還是堅持排隊,後來我得知那是她買給男友的,因為他們倆有個默契的約定,誰也沒說過,但無論誰出遠門,一定會為對方帶回當地的特產和禮物。
我頓時明白,為什麼她和男友在分手如此尋常和頻繁的時代,可以一直這樣維持下去。
因為好的愛情總離不開一點點儀式和驚喜。
大學時有一位教我們外國文學的女老師,在晚飯時間總能看見她和丈夫一起在外面散步,和她相熟的一位教授說,幾十年了,他們倆一直有這個習慣。
有時吃過晚飯,在荷花池畔遇到他們手挽手談論,雖然兩人都已經不再年輕,但總有種愛情的甜蜜無聲瀰漫。
這是屬於他們之間的儀式感。
儀式感讓某一天,某一刻變得有所不同,很多年後回憶起來,它會在記憶的河流中閃閃發光。
告白只需要輕輕說一句,「我喜歡你」就可以了,但我們準備玫瑰、字體優雅的卡片,和一段絞盡腦汁想出的話語。
結婚只需要到民政局登記領證,但我們請來親朋好友,司儀,舉行盛大的儀式,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
日子只需平淡向前過,但我們摘出很多普通的日子,有的用來悼念逝者,有的用來慶祝新生,有的用來聯絡感情,有的用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儀式感,將生老病死賦予意義,讓每個平凡的日子充滿期待。
在愛情里有儀式感的人,之所以感情更穩固,是因為他們看重每一個能讓感情升溫的節日,冬至一起包餃子,元旦一起做元宵,聖誕一起做一桌燭光晚餐。
它代表生活里嶄新的東西。我們天生就喜歡新的事物,就像小時候過年收到的壓歲錢,打開紅色的紙袋,裡面是摸上去有些發硬、沒有一絲摺痕的嶄新紙幣。
其實不止是戀愛中,對父母親人、對朋友,以及對自己也都需要有儀式感的生活。
記得小時候在鄉下生活,外婆每次去趕集回來,都會買一點小零食放在口袋裡,有時候是一把大白兔奶糖,有時候是幾包沙琪瑪。
每次她回來,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摸到她的口袋裡,那一瞬的快樂,遠比吃到零食的快樂多。
後來我回去看外婆,會為她買喜歡的點心和堅果。
這是屬於我們兩代人之間的儀式感。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裡有這樣一段話:大部分時候生活都乏味得不值一提,有時我們換一種牌子的香煙,訂閱另一種報紙,墜入愛河又脫身,一直以輕浮或深沉的方式,都是為了對抗日常生活中那無法消解的乏味成分。
而儀式感就是這樣的存在。
它是我們在疲憊生活中的一點亮光,波瀾,以及閃爍的歡樂。
插圖 / 網絡
首發 / 曲瑋瑋
標籤:
評論列表
給出的方案很有意義很實用,對我的幫助很大!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