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一直占據主流思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否生孩子根本不是選擇題,生幾個才是關鍵。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西方文明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更加高質量的生活。當「人生苦短、活在當下」成為時代主題時,就不會再有人願意「前人栽樹」了,如果過好自己的一生才是關鍵所在。
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丁克」一詞,想要不生孩子過一輩子。然而丁克真的能幸福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近日,網上就有一位52歲的丁克女性現身說法,表示年輕人不要為了追趕潮流就跟風,青春年少時丁克,或許會春風得意一陣子。但等你丁克到五十歲以後,所有的人生困境都來了,幸福指數將會下降到最低谷,後悔都來不及。
這話說得相當懇切,以至於我想要深入了解丁克這個群體,也想知道他們的晚年會面臨什麼。感興趣的網友可以一起來看下。
▶什麼是丁克?
丁克,又被稱為不生育人群,泛指具備生育能力卻選擇不生的群體。它的命名來自西方國家DINK一族的縮寫:Double Income No Kids(雙份收入,沒有孩子),大多屬於主動選擇,也存在被動丁克的情況,只不過人數較少。
在我國,原本丁克族屬於小圈子,人數稀少且不為人所知,後來之所以進入到大眾視野,則與人數激增有關。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這為我國帶來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也形成了個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長大後更重視個人生活質量,而孩子就成了享受的絆腳石。由此,丁克群體倍增,擴大到了人盡皆知的規模。
▶產生丁克思想的心理根源:
很多網友或許會好奇為何有人選擇丁克?倘若一刀切,霸道說句「與你無關」,只會讓丁克族被大眾誤解深重,甚至覺得這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群體。所以,今天我們結合實例,從心理學角度為大家闡述,丁克思想誕生的原因,大多如下:
①自我價值大於家庭價值;
以我認識的一對丁克夫婦為例,兩人都是211大學的教授,丈夫主攻物理學,太太則是法學教授。有次我去他們家裡做客,發現電視機還是十年前流行的款式,家裡只有書房是有人味兒的,其他房間相當冷落,也沒有多餘的裝飾。
一問原因,無非是沒時間,專心搞學術,想為自己感興趣的事業奮鬥終生。至於孩子,那是什麼?只會浪費時間罷了,人生短暫,不想浪費時間在家庭上。
②不喜歡孩子,放棄生育
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出現的較多,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從小享受母親過多關愛的女性,長大後更容易成為丁克,或許是看多了母親對家庭的付出,把「成為媽媽」當成了生孩子的唯一標準,這才恐婚恐育,只因不想活得像母親一樣勞累。
③經濟條件不允許
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原本生活條件就一般,生孩子會讓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既然無法給孩子帶來好的教育和生活,那乾脆就不要生了,起碼自己還能好過點。
▶丁克帶來的困境
以這位52歲女性的經驗來看,丁克族要遭遇的困境無非是餘生和養老兩大問題:
①老無所依,晚年孤獨
根據這位中年女性的解釋,年輕時,身邊的朋友都喜歡四處遊玩,他們大多結伴而行,生活倒是並不寂寞。但過了四十歲,身邊的友人就少了許多,五十歲以後幾乎沒有人再結伴玩耍,只因大家都有家庭要重視。
不過52歲,已經要面臨一個人去旅遊的困境,這讓她很是擔憂將來的晚年生活。
「人的想法是會改變的,一旦感到孤獨,餘生就會活在沼澤里。」這位中年女性認為,年輕時她的業餘愛好繁多,本以為不會感到孤獨,然而人到晚年才知道,再多的愛好不如人氣兒更讓人愉悅。
②晚年只能進養老院
這一點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只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同樣住養老院,別家有子女孫輩來探望,丁克族只能在旁邊眼巴巴看着。
尤其中年遭遇配偶背叛的丁克女性,晚年孤獨的概率要更高,畢竟女性在50歲以後就喪失了生育能力,一旦配偶反水,日子會更過不下去。
最後,大家對丁克族有何看法呢?快分享出來吧。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標籤:
評論列表
這個真的給我們很多幫助,特別是對愛情懵懂無知的年紀,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