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一開始是相互吸引,然後再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人成千上萬,為什們恰恰是「那一類」人奪去了你的心神?是一見鍾情、化學反應,還是寂寞?然而所有的事實證明,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這個主要動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
1.吸引磁場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她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我們孩提時代就學會讓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個別人就是爸爸媽媽。在《正面管教》中我們提到,兒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類需求都是來自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本能。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在孩子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意識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並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價值。於是「想要變得特別」的欲望就誕生了,而這一欲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
案例:在改裝成舞廳的體育館裡,一群男生站在那兒裝酷,無視女生的存在。每當有漂亮女生經過時,這些男生的話題就會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像是周末和不良少年打架啦,去墓地冒險啦。從頭到尾都在裝模做樣,好像旁邊的女生一點都不重要。
實際上,女生在他們充滿幻想的心中越重要,他們越是虛張聲勢,不理不睬。因為他們需要她,所以他們有「想要表現得特別」的欲望。
頂級企業獲得成功是因為認真聽取了客戶的建議,並積極投資於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技術、產品和生產能力。但後來遭遇失敗,也正是這個原因。盲目遵循「好的管理者應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繫」,有時可能是致命的錯誤。
想要表現得特別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沒有得到來自父母關于歸屬感的感受以及確定他對家庭很重要時,他就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去尋找誰能夠給他帶來這樣的感覺。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於是我們猶如撲火的飛蛾,不顧一切。荒謬的是,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儘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但在這個過程中,對方也在努力地尋找那個能彌補他缺陷的那個人,對方會是你期盼已久的「夢中情人」嗎?
2.期望與需求
幼時的需求是你幻想夢中情人的根源,你相信這個夢中情人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隨着年齡的增長,夢中情人的要求變得愈來愈複雜,你的期望越來越高。
你會以夢中情人所擁有的特質作為尋覓伴侶的準則,在潛意識中你把准情人和夢中情人相比,選出和夢中情人最相似的作為你追求的目標。然後就着手將那個人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用明說和暗示來改造自己的的對象。明說就很簡單,就是直接告訴對方你應該怎樣。如果不想明說,那麼,在伴侶沒有滿足你需求時,你就必須十分依賴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不悅。不說話再加上難看的臉色,通常就能達到暗示的效果。
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如果一個人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伴侶沒有滿足他的需求。這源於一是他內心缺乏愛(如果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般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二是如果沒有某個人(例如父母)來滿足他的需求,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希望從伴侶身上得到愛,只會讓他從前的想法牢不可破:沒有人愛我,世界沒有愛,世界上的人也沒有愛。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
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着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着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着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如果你感到憤恨,那麼代表月暈現象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你進入了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幻滅階段。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方面有問題,真的是要找專業的諮詢機構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可以幫助複合嗎?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