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你我也是2》第五期已經播出了,張紹剛在節目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戀愛選擇相似型還是互補型?關於這個問題,嘉賓們的意見也是不一樣的。
「嗑糖家族」的男明星意見倒是挺一致的,孫藝洲和李汶翰都表示要找互補的,王菊的看法則不一樣,她認為談戀愛要找相似的,過日子要找互補的。每個人在戀愛對象選擇上都有不同的標準,但大部分人卻在戀愛時才發現,對方和自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由此會略顯失望,可兩人過於相像又會顯得單調乏味。關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呢?
在我看來,大部分人都會喜歡「相似型」戀人,也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來自不同班級、互不認識的男女同學關在同一個屋子裡。觀點越是相似、彼此有很多共同點的學生,相處更為融洽,彼此也更喜歡對方。
在和人相處的時候,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相似性,越是與我們相像的人,越能拉近我們與對方的距離。很多人在擇偶的時候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這是因為父母是我們最熟悉的人,我們習慣了父母的性格,因此會不自覺靠近擁有類似性格的人。
民間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夫妻相,有的時候夫妻不僅面容相似,性格也會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人這一生總是在尋找那些世界觀和價值觀與我們或多或少相似的人,這種相似性不僅會讓我們感到自在,而且還會讓我們相信自己之前的人生做了正確的選擇。
人們不僅僅會選擇相似的戀人,就連交朋友也是這樣。還記得念書時你最好的朋友嗎?他們與你基本上有着相同的特質,無論是年齡、性別,還是種族、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社會階層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其實,大家都是比較自戀的人,最喜歡的永遠是自己。大多數人都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因為這種相似性也是對自我的肯定和強化。在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希望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最起碼有着相似的興趣愛好,才會有共同話題。
不過這種說法也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就喜歡跟自己性格不一樣的人,比如控制型和服從型的人,他們正是因為填補了對方的需求,才會像兩個緊緊嚙合的齒輪一樣流暢地運轉。
標籤: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