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常常喜歡讓學生起來朗讀黑板上的生字,誰讀得準確就會得到老師一次讚揚與鼓勵,讀得不準確老師自然也沒有批評,只是做了個糾正。
每次老師說:誰起來讀下這幾個字。
這時候班裡總會有一部分學生在舉手,一部分學生頭都往下看,不敢看老師一眼。
可以肯定,舉手的學生都是能把生字讀出來的,也可能摻雜着幾個想表現自己的孩子。
而不敢抬頭不敢舉手的學生除了少數不懂,大部分其實是膽小害羞、不自信,生怕被叫起來後讀錯了生字。
主動舉手的學生A,往往在得到讚揚之後,會越來越喜歡舉手,畢竟大部分小孩子不懂得收斂是為何物,一給陽光就燦爛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小學課堂上,那些敢於舉手的孩子幾乎都是被表揚過很多次,且有虛榮心,享受被讚揚的一類學生。因此他們的思維相比於那些不敢舉手的學生來得活躍。
而不敢舉手的學生B,性格相對安靜內向,當發現自己被聚焦的時候,內心會急促不安,平時能安靜把題答對的他,可能站起來後卻把問題搞砸。於是這種負反饋會作用於他的內心,導致他之後一直不敢舉手回答問題。
在往後的日子裡,上了高中大學,我們會發現一個情況,主動舉手的學生A,他面對自己喜歡的異性,會敢於表達自己的內心,包括寫情書還是約出來吃飯看電影等等一系列動作,只為了能追求到喜歡的人。
而不敢舉手的學生B,他面對自己喜歡的異性,往往是將其藏於內心,暗戀成為他面對情感的主要方式,不敢追求羞恥於表現。明明對方也喜歡他,但性格被動成性,始終不敢先跨出一步,有天半路中殺出個程咬金,奪走了他喜歡的人。
再之後,主動舉手的學生A在每次聚會上都懂得跟大家聊天,與他人社交的時候,出去哪裡玩還是吃吃什麼菜都會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每次開會上敢於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而不敢舉手的學生B則與之相反。我們常常能看到他安靜地待在角落邊上看着大家玩,偶爾說下話,聽別人唱歌,在群體聚會中,開會中,他往往沉默寡言,也不太和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沒有想法,想吃什麼等下要幹嘛,隨便。怎麼都行,永遠處於配合外界的心態。
學生A的性格就是我們常說的主動,而學生B則是我們常說的被動。一個主動加一個被動其實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對於一般的人來講,一個人太主動會讓人感覺需求窗口太大,一個人太被動會讓人感覺到無趣與心累。比如在戀愛中,主動的人得不到相應的珍惜,被動的人讓人感覺到乏味,這樣戀愛也談不下去,畢竟戀愛是一件你來我往的事情。
那這兩種人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同樣是人,為何有的人主動,有的人被動,那些過於被動的人又經歷了什麼導致了今天這幅模樣?
有研究動機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人類的個人動機有兩種:
一種是追求成功;
一種是避免失敗。
根據人的動機不同,人也因此分為兩種:
一種是追求成功;
一種是避免失敗。
我們先來看追求成功型是怎樣子的。
對於這類人來講,他們做事的結果導向是:以成功為目的。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全力以赴,竭儘自己所能,即使失敗也在所不辭。
這類人內心往往足夠強大且不安於現狀,在他們的價值體系里,追求和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往往超過了失敗帶來的恐懼感,所以他們做事往往比較主動。
也就是,追求成功的人意味着ta是主動型人格。
在事業上,這類人往往會選擇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格局比較大(能賺大錢,能為社會甚至全世界造福),更容易成為公司中的主心骨,不可替代性與被需求性很強;在情感上,這類人一旦有喜歡的人往往主動出擊,如果失敗了,要麼不甘心,通過自己再一步提升,反覆追求直到成功(這類是對愛情有一定的認知),要麼直接放棄,等待新目標出現,會立馬追求新目標(這類人最典型的就是常被女生說的三分鐘熱度的男性,一旦被拒絕就放棄,也因此被女生說:不是真愛。- -話說你倒是給人家一個進度條,讓人家知道到底要追求你多久才是真愛);在生活上,這類人在各種細節上展現出自己主動型的一面,吃喝玩樂都往往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們再來看看避免失敗的人是怎樣的。
避免失敗的人,他們做事的結果導向就是:把失敗的風險降到了最低就可以了。
在他們的價值體系里,失敗是件不能承受的事情,更願意讓自己處在最大的安全區域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區。
這類做事動機為避免失敗的人,其實就是被動的人。
被動的人的心裡對於出醜、失敗往往是很難接受,比如在眾人面前出醜的,第一反應不是以某種更好的方式掩飾掉尷尬,而是巴不得找個縫裝。對於被動的人,避免失敗,安穩不變就算是成功了。
一件事情的改變,除了一些可控的已知事件,更多還有一些未知事情,而未知就意味着有可能失控。
失控則意味着可能失敗。不可預測性會讓他們產生無底洞般的恐懼。
在事業上,被動的人往往安於現狀,忽略社會流動,從事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類似一些鐵飯碗,長期競爭壓力較小的工作;
在情感上,他們更喜歡等待別人來追求自己,就算面對自己再喜歡的人也會選擇躲避,因為他們害怕被拒絕,表白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在意識上喚醒他們,這類人一旦失戀會進一步否認自己,他們最終的擇偶觀很模糊,不知道怎麼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類型的異性。
在生活上,被動的人往往附和別人的決定,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原則(包括讓他們做決定)。
相比於主動型人格,被動型人格的弊端尤為明顯,一份調查研究,社會大部分人群屬於被動型人格,也就是處於金字塔中層到底層大面積的人。
同樣是人,為什麼會有避免失敗和出醜的價值體系?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體系?
1
第一個原因:我那麼多缺點,我總做不好,我沒資格擁有這些東西。
在很多家庭里,會有這麼一類孩子:當小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或者做一些違背父母意願的小事時,父母會大聲呵斥,大吼大叫,嚴厲指責,從牙牙學語開始,稍微不想吃飯不睡覺就被大聲呵斥,考試沒考好,會被大聲批評教育甚至不給飯吃,做錯事情會被父母嚴厲責備等。
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從小就心靈脆弱,在之後的日子經歷點波折,就會感覺天塌下來了,因為沒有人支持他們。
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不能犯錯的價值觀,不能犯錯不准搗亂。一旦出現錯誤失敗了,他們的心就開始亂了,為什麼?還是那句話,因為沒有人支持他們。
只會迎來冷眼嘲笑與指責。
於是,這些人在之後的人生軌跡里,就開始邁向——避免失敗這條路。
長期被灌輸不能犯錯意識,久而久之,從小到大,這類人就喪失探索環境的天性和勇氣,一想到某種挑戰,心就會被惶恐包圍,他們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對自己充滿着懷疑,幼年的評判與不接納不支持造成小孩心裡的羞恥與膽小恐懼,這種心理特徵恰也是被動型人格所持有的。
在父母長期有意無意的表達自己太多不滿意,指出太多缺點的情況下,小孩子避免失敗的背後心裡是:我到底有沒有資格擁有這些東西,我如此不好,我這麼多缺點。
被父母條條框框塑造下來的被動者孩子,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是以父母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
外界標準滿足了,也就避免了失敗。外界標準就是他們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是按價值觀行事的。
也就是說,自我探索與追求的那部分自我功能在被動者身上已經完全喪失,他們甚至從未體驗會過自我探索,成功冒險所帶來的成就感。
在戀愛上,這類人往往容易聽從父母的意見,比如媽寶男、媽寶女,他們大部分往往不知道什麼樣的伴侶才是自己的終身伴侶,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子的,縱使有的人找到一個很喜歡的人,由於長期受到父母思想碾壓的思維方式,最終會聽從於父母。
所以這類人在感情的道路上往往過的很不幸福。或者說,他們不配擁有幸福。
這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2
第二原因:我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我需要依賴身邊的人。
與嚴厲否定的原生家庭相比,另一種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過分的溺愛,為孩子穿上一層保護層。
毫無生活經驗的小孩,毫無校園經歷的小孩,毫無社會經驗的小孩等等,正因為毫無經驗,害怕小孩受到傷害的父母就用一種溺愛的方式來保護小孩,這類小孩從小就被灌溉外面的世界有多可怕,壞人好多,而自己很弱小的價值信息,於是他們天性不愛反抗,對父母的話唯命是從,從小就養成了依賴性人格。
依賴性人格對自己評價極低,認為自己一旦應對外界就會出現失敗,為了避免失敗,自然不可能主動行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為自己所主動做的事情承擔責任,所以只能讓別人來做,為自己所承擔。
這類人往往就是缺乏經驗、技能等能力而打壓自己,缺乏自我真正認知能力。於是就有了我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意識,造成了被動。
在戀愛上,這類人因為缺乏安全感,戀愛中極度依賴另一半,容易給另一半造成了無形的壓力,自己無力承擔情感挫折,所以這類人的感情狀況有兩種典型:一種是反反覆覆在情感中折騰,但始終不幸福;一種是談了一次後害怕受傷害,直接關閉自己的,最終對愛情少有期待。
3
第三個原因:等待一雙拉我一把的手。
被動久了的人,內心會充滿很多負面能量,而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完全不能自我,甚至產生攻擊性人格,這種攻擊性是一種以被動方式表現其強烈攻擊傾向的人格障礙。患者性格固執,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被動攻擊人格,但又不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而是表面服從,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卻又相當依賴權威。在強烈的依從和敵意衝突中,難以取得平衡。
他們窩在自己堅硬的保護罩里,這個保護罩里所執行的一切,都是他們自己所能掌握的,可是罩子不大,他們在裡面按部就班,故步自封。
這類人的被動並非天生,而是自己後天成長多種原因造成了被動的生活狀態,於是開始等待有人解救他們。
有的他們足夠幸運,從罩子外伸進了一隻強有力的手,拉出他們。
但絕大多數沒有這般幸運,往往自己的被動的力量過於強大,別人那雙手不足以將其拉出來。
於是,這類被動者依着避免失敗心理守着自己圍起來的罩子,被動等待別人來搭救。
但終究沒有。
你覺得你是個被動的人,你完全可以從上面中找到原因。
那如何改變自己可怕的被動人格?
1
告訴自己,這些都是不真實的
2
告訴自己,提醒自己,這是不對的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你值得擁有好的評價,值得要像這個世界索取你要的東西,值得讓世界愛你,你也要自己愛自己。
3
可是憑什麼呢?你也有自己的需求啊,怎麼能處處以別人為中心,配合別人的目標,成就別人的主角。當你旁觀這樣的自己的時候,如果覺得委屈不值得。那就要去嘗試改變。
這個改變就是一點一點的感受你自己的需求,不要泯滅它,勇敢的把它提出來,你應該為自己的需求而活。
最後,其實想說的是,生命這麼短暫,一個人怎麼能忍心讓自己如此蜷縮的活着?那也太對不起自己了,怎麼樣也應該豁出去活一場啊。不然呢,畏畏縮縮,你究竟在害怕什麼呢?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