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大齡剩女比大齡剩男更着急結婚的事情,其實大齡剩女本身不一定真的着急,但結婚對她們而言已經刻不容緩了,你知道為什麼大齡剩女比大齡剩男更着急嗎?
女性生育期限更短。35歲是歲女人生育年齡的一次劃分,35歲以上的就要被稱為高齡產婦了,這意味着懷孕的可能性降低,孕育生產的風險卻增加了,所以在女人的潛意識裡,35歲是一個分水嶺,暗藏着一種對喪失生育能力的恐懼。
常聽大媽大姨們催婚催生,「再不結婚,你都不一定能生孩子了。再不生孩子,你都稱高齡產婦了,生個孩子又難又危險」。一旦到了40歲,有很大一部分女人就喪失了生育的能力。
而男人則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只要有健康的精子,什麼時候要孩子,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在延續後代方面,生理上的差異給男女分別設定了不同的時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齡剩女的焦慮。
女人的客體身份和被動特性,使她們感覺更無力。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對於女孩,人們想她灌輸,為了討人喜歡,就必須竭力令人喜歡,必須成為客體」,於是,女人更習慣作為客體存在,為了被人喜歡,她們精心裝扮、努力減肥,渴望作為一個客體被觀賞、被選擇、被認可,作為客體存在的女性在追求情愛的時候,是被動的,無力的。
「她懂得了,要獲得幸福,必須被愛;為了被愛,必須等待愛情。女人就是睡美人、灰姑娘、白雪公主,就是接受和忍受的那個人。總有一天,我的王子會來的」,這種等待和被動,意味着想獲得卻無力,焦慮便會滋生出來。
反過來看男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像個男子漢一樣去爭取、去獲取,「爬樹、跟同伴打架、在激烈的遊戲中較量,他把自己的身體當做馴服自然和戰鬥的工具,他做事,他創造,他敢於行動」,男人的主動是被從小刻到骨子裡的,在男女關係中,他們更善於去主動追求、去得到,這種主動心理能相應地抵銷一部分焦慮。
社會輿論對「大齡剩女」不友好。曾聽一位30歲的單身男性友人提起,「我不考慮30歲以後的女人,她們之所以剩下,肯定就有被剩下的原因。可能是性格孤僻,也可能心理上就存在問題,」雖然我們覺得這種判斷太過簡單,但當很多人都這麼認為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負面輿論,對大齡剩女形成一定的壓力。
婚配慣性縮小了女人的選擇面。「年齡相當」或者「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姐弟戀」卻往往被質疑。所以隨着男人年齡的增加,他們能選擇的女人的年齡段是在擴大的,而女人的選擇面卻在不斷縮小。
所以,隨着女人年齡的增長,她們自己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對象這個問題上也越發的焦慮。在現實生活里,我們確實發現了這個差異,大齡剩男往往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比自己小的伴侶,而大齡剩女找對象會隨着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難。
標籤:
評論列表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