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周五了,下班要不要一起逛街看個電影呀?」
「哦……我還有些工作要做,你們先去吧。」
「明天有客戶來談合作,中午一起吃個午餐吧?」
「哦……我不太會這種應酬場合,你們去吃吧,我叫個外賣就行了。」
看完這兩段對話,你會覺得這位同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你有沒有過類似經歷,一遇到社交場合就覺得壓力很大,然後百般推脫呢?
在我們平常的概念里,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內向」吧——不太合群,喜歡一個人待着,甚至會自嘲有「社交恐懼症」。
但內向的人就不擅長社交嗎?逃避社交場合,就是「社交恐懼症」嗎?
未必,這二者差別還是蠻大的。
首先,內向的人並非不能社交,而是更「謹慎」的社交。
在多人社交場合里,內向者可能是最沒存在感的那個小透明;而一旦變為一對一聊天,或者小範圍聚會,就會變得非常健談和自在。
因為內向性格的人,更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共鳴,更喜歡和一兩位親密朋友在一起,進行深度的對話和溝通。而不是和不熟的人聊些有的沒的,把時間花在所謂「熱情的寒暄」上。
而社交恐懼症是什麼?在心理學上,社交恐懼症是因為害怕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以及過度放大了自我意識,從而產生了自卑、尷尬甚至抑鬱的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會出現在任何社交的場合,無論是與人交談、約會還是工作中,並且伴隨着明顯的生理症狀,像是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嚴重有的甚至會腹瀉、肌肉痙攣。
所以,「內向性格」和「社交恐懼」其實是兩碼事。內向者被看作是有「社交恐懼」,完全是一個概念上的長期誤解。
內向者,只是擁有着與外向者不同的社交方式。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別急着把自己不喜歡社交場合,歸因為自己是「社交恐懼症」了,真沒有那麼嚴重啦!
你也沒必要硬逼着自己變成「交際花」,周旋在各種熱鬧的社交場合里,那不僅違背自己的本性,還會給你帶來越來越多的社交壓力。
你應該做的,是接受自己的內向本性,然後發揮內向性格的優勢,無論在什麼社交場合里,都讓自己以最舒服的方式與人相處。這會讓你覺得自在,也會讓對方覺得自在。
那什麼是內向性格的優勢呢?
就是更加敏銳的觸感和更細膩的心思。研究顯示,內向性格的人更能夠觀察出周圍的環境變化,善於傾聽,也會思考的更加縝密。而且內向者的性格也普遍更加謙虛,心態更開放。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有兩個建議給你:
一、減少社交聊天的數量
當你進入一個社交場合,如果不想和一群人毫無邊際的漫談,那麼在寒暄之後,你就鎖定一、兩個感興趣的目標,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與他們進行單獨的聊天。
這就像是劃出一個屬於你們的專屬空間,有助於你充分發揮自己一對一聊天的優勢,也會讓你覺得「有的放矢」,比較舒服自在。
二、提高社交聊天的質量
鎖定聊天對象後,如果對方也樂於交流,那就不要流於一般聊天的表面,可以聊聊更加深入的話題,從而讓彼此更加了解,更加熟悉。
比如可以從今天這個活動聊到平時怎麼消遣時光,有哪些獨特的愛好,以及彼此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等等。
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不僅能夠找到彼此很多「共同點」,也能夠創造出共鳴和理解。這會比四處交換名片、加好友,更能建立起人與人的深度鏈接,也是更有價值的人脈方法。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對於內向性格的人來說,社交應酬是一件很耗費「情緒能量」的事情,因為大多數社交都是多人社交,你總要去應對一個自己不很擅長的領域。
所以,要記得適時給自己「充電」,不然你會經常以「低電量」模式與人打交道——想想一個只有20%電量的手機,要應付一整天的使用,會是多麼窘迫的情景。
時常給自己留出「Me time」個人的專屬時間,去閱讀一本想看的書,聽聽音樂,打掃房間,或是什麼都不做,手機關靜音睡一覺,這些都是內向者為自己充電的好方法。
請記住,內向性格不是缺點,也並非「不擅社交」,相反,它與生俱來的諸多特質,更利於和人建立深刻的鏈接。
只要接納自己的內向性格,找到自己最舒服自在的社交方式,勇敢嘗試,與人溝通,你會發現,不用逼迫自己,也能順利踏出社交的第一步
標籤:
評論列表
差一點就放棄了,幸好遇見你們,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
求助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