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查理芒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問題的實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
做事的順序:界定問題——作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對現象的解讀不同,導致偏差(問題出現)——對問題的不同解讀,導致認知差異(作出假設)——對假設的不同執行,導致成功或失敗(技術層面的方法論)」
一、界定問題:黃金思維圈法則
現象,在不同的人那裡會有不同的解讀,導致不同的結果。
多角度看問題和追問問題?至少問到五個層級。
——追尋過程和結果?看到現象和本質?區分表象和本質?區分想象和本質?看到局部和整體?區分經驗和實質?區分客觀和主觀?從系統的角度,本質的角度,事實的角度去看問題。)
——案例:《好好學習》200頁,任何領域的頂尖人才思考問題,都不會被問題的表現所迷惑,而會思考問題背後的本質。
成甲問任澤松:
「你認為自己的投資風格更像彼得林奇還是更像巴菲特?」
「那取決於我處於在哪個時代。」
「界定問題真正的挑戰就在于澄清問題的本質並回答這問題期待解決什麼,需要達成怎樣的目標。」 ——Jean E. Pretz et al.
二、作出假設:第一性原理
我作出的這個假設,是基於哪一個第一性原理/臨界知識?
無理論指導的的假設——實踐,都必須推翻重來,直到找到理論支撐為止。
不是應激反應,不是條件反射
理論指導實踐,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有什麼規律(臨界知識)來支撐這個假設,符合人性的哪方面需求。
最底層的支撐其實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這就是無用之學的無用之用。)
三、採取行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向最優秀的人對標/學習,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為什麼是刻意練習呢?更簡單點說,為什麼要找專業的學習,並得到專業的反饋?
理論基礎:提升認知就是把信息處理,形成套路之後,用實踐去指導客觀存在。
認知的形成及應用,應該和計算機的邏輯一致:信息輸入——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輸出。
提高信息輸入的質量,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和質量,提高信息輸出的質量。為什麼要向專業學習,因為他們在這件事情上所花的時間、經歷比業餘的人更多,他們的產出和處理方式,得到了驗證,是有效的。
如果一個人牛逼到沒有朋友(提出一個理論,200年後才得到認可的那群人),那麼他們就還是只能按照計算機的邏輯方式: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去處理問題。這其實也是基礎科學的方法論。即便如此,在信息輸入上,他們還是遵循了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科學的提升。如果超越了當下的信息輸入,而得到跨越性的,不可證的結果,那麼事情就會被歸為神性。 刻意練習背後,其實就是這個邏輯。在準確、高質量的信息之下作出推演。
總結一句話:向牛逼的人學習。
牛逼的人是有聚集區的。
比如世界頂級名校,世界頂級研究院,世界頂級企業。去那裡和他們在一起。因為在一起,你不僅能得到他們的思想,還有他們行為的方式,同時還能得到反饋。
落差是在太大了,我們只能仰望星空的時候。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讀他們的著作。如果從書里讀懂了他們,那麼在思想上會與那些光閃閃的人同頻,在同頻的基礎上,才會有溝通的價值基礎,搭建在一起的橋樑。
標籤:
評論列表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