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與別人聊天的時候,只有做到尊重和理解對方談話,雙方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但僅僅做到理解對方是不夠的,你能理解對方說的話,只代表了你聽懂了對方說話,要讓對方也願意敞開心扉跟你聊天,你不僅要聽懂對方在說什麼,還能夠與之產生共鳴。
這樣的談話,才會給到對方一種「我懂你」或「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覺。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情境同一性原理」。這個理論認為,每個社會情境或人際背景,都有一種合適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表達了一種特別適合於該情境的同一性,故稱為情境同一性。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交往過程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交往對象和交往情境。如果在交往過程中,我們能進入對方的情緒狀態,跟她的情緒或者價值觀產生共情,那麼我們就建立起了與對方共鳴的情境,也就能贏得對方的熱情回應。
例如聽到朋友要辭職了,一般人或者會認為,這麼好的工作,幹嘛辭職啊,說不定以後會後悔的。這種說法,只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場去說。
但如果你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說,就會這樣表達:「工作這麼好,為什麼突然會辭職呢?是不是工作事多錢少,996的同時給你的報酬又不多,才讓你心生去意呢?」
這種說法,說不定能夠「說到對方的心坎」上,跟對方的苦惱產生共情,那麼對方就願意跟你繼續聊下去了。這就是「情境同一性"原理的妙用。
每個人都喜歡與自己思想有共鳴的人。如果你總是反駁對方:「話是這樣說,但是……」、「你有你的道理,可是……」,慢慢地,你的朋友就會疏遠你。
因此,與別人交談,除了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的應該是構建共同的情緒價值,讓雙方處於同樣的溝通頻道。
千萬不要急着發表自己高明的看法,而是當你們建立共情之後,才順勢說出你的意見,這樣不僅讓說出來的話更有價值,而且也能增進你們的關係。
運用語言構建「同感」
試想一個情景,如果你身邊的某個朋友,突然跟你說「我想自殺」,你會怎麼反應?
一般人的人,肯定會感到非常驚訝,驚訝的同時也會不斷去勸說對方,不要胡思亂想,人生很美好云云這樣。
這種說法,是不是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在告訴別人,我活得比你好,我不會像你這麼傻?
朋友聽到你這麼說,只會感覺傷感,沒想到連朋友都覺得自己不理智。
但如果你懂得構建情緒「同感」,就不會板起臉孔說教一番,而是說:「坦白說,雖然我覺得自殺,是逃避現實、逃避問題的一種自私的做法,但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想法。以前曾經發生了一件讓我很受打擊的事情,讓我突然就萌生了這個念頭……直到有一天,我再遇到了一件事,才讓我明白到,人為什麼要勇敢地活下去……」
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是交往得以維持並向更為密切方向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內心體驗。
情感溝通是由兩部分組成:
1,共鳴;即對同一事物或同類事物具有相近的態度以及內心體驗。
2,振盪;即由於「共鳴」而雙方情緒相互影響,以致達到一種比較強烈的程度。
前者是找到共同語言,後者是掏出心來,心心相印。所謂「同感」,就是對於對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樣的想法和經歷。
要想達到與人情感溝通,就要懂得識別對方的情緒變化。當對方對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種情感傾向時,你就要挖掘出你對於這件事的共同感受。如果感受比較強烈,那麼你們就很容易談到一起了。
例如對方說喜歡旅遊,但由於疫情的關係,這個習慣就減少了。聽到對方這麼說,就算你不喜歡旅遊,或者很少旅遊,但「疫情限制活動」這個事實,就是你能夠挖掘到的共同感受。你可以以此構建「同感」,打造話題。
無論是談論一件高興的事情,還是悲傷的事情,在談論的同時都會帶有自己的感情和體驗,如果你能夠做到跟對方的情緒共情,至少對方會願意跟你一直聊下去的。
坦白說,百分之百的共情,在這個世界上是很難做到的。一個愛美的人,管你是不是患有癌症,我今天長了一顆痘痘,我都痛苦得死去活來。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跟對方做到「同感」,在聽他人說話的時候,不僅要聽懂,還學會體驗說者的感受,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意思,從而和對方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大家都能夠很好地聊下去了。
總而言之,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我們要努力做到聽懂他人在說什麼的同時,給予他人情感上的「共鳴」回應。
畢竟情感的往返交流,應該是自然的、真誠的,任何矯揉造作或誇張捏造的溝通,都不會收到情感交融的效果。
建立同感的溝通方式
很多人認為,「同感」是不是要違心的附和,盡說一些別人喜歡聽的話呢?
如果你是這樣想,那麼就還不懂什麼是同感了。真正的「同感」,更像是朋友間的理解,你能夠跳出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那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要做到和對方情感共鳴,就需要注意語言策略的運用。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把話說到對方的心窩裡:
1,用正向的方式構建共鳴情緒
對方有什麼樣的清晰,你就在交談中順着對方構建什麼樣的情感變化。對方傷心的時候,你不能表現得高興;對方高興的時候,你就不要悲觀、消極。
這時,你可以先表示遺憾,然後這樣說: 「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你的那種艱難時刻,但是我多少對你的那段日子是了解的,因為……」說出你跟對方的同感,建立情緒共鳴。
聽到你這樣說,對方就會感到你不是他想象的那樣,願意繼續跟你聊下去了。
2,用反向的方式構建共鳴情緒
假如有人對你說下面這樣的話:「我真的很擔心我的孩子啊!因為他祖父、父親長得都不高,我怕孩子也遺傳了他們的矮。」
這時,你就可以反向傳遞同感,回答他:「放心吧!遺傳固然重要,但後天的成長環境更重要。加上現在這麼好的生活條件,只要營養夠了,孩子肯定不會矮的。」
這樣來你就反向說出了對方心裡所希望的結果,巧妙地傳達了與對方共鳴的情緒,讓對方得到了極大的心理滿足。
3,通過放大構建同感的情緒
任何事物只要你把它放大到一定程度,它們就會存在某些共同點。例如人類跟蛇蟲鼠蟻,有什麼共同點?答案就是:都是地球上的生物。這就是放大求同的意思。
下面的例子就很好說明這一點:
甲:「你和我兒子兩個小時候一起讀書,可是你讀了名牌大學,工資高,而我兒子因為家境不好,大學沒上就出去打工了,現在只能學一點技術混日子。」
乙:「有自己的技術很好啊!我讀大學出來社會也是給老闆打工而已,但假如他能夠在技術上繼續深造,那麼他的發展潛力就會很大,工資也會升得快,甚至技術成熟就可以出來創業,算起來大家的機會都一樣的。」
聽到你這麼說,對方是不是覺得你很會說話?從而願意跟你聊天,而不是覺得你高高在上那樣,擔心你看不起自己的兒子。
總之,在交談時,不要只顧着自己的表達,還要顧着別人的表達,發掘雙方的共同之處,找到彼此的共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引起對方的共鳴。
4,用提問的方式構建同感
想讓對方能夠跟你聊天,讓對方多說,把話語權留給對方,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尤其對於內向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要說什麼,那麼就把說話的主導權,交給對方吧!通過提問,讓對方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夠構建同感。
所以,當對方陳述某件事或某種觀點後,多問對方一些問題,從而讓對方覺得自己很有能力,也是引起共鳴的好方法。
「我覺得你的說法挺有道理的,你是怎麼想到這些內容的呢? 」或者,「對於你剛提到的做法,確實提醒了我,你能不能再詳細解釋一下?」
只要你這種提問,暗含着某些認同的「情緒」,就能夠構建這種溝通的同感了。
其實,引起心理共鳴的方法還有很多,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應善於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與對方自然地進入情境同一的氛圍中。
這樣,你自然就成為了溝通高手了。
標籤:
評論列表
我一閨蜜諮詢過,很專業也很靠譜,是一家權威諮詢機構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