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不快,十有八九是由溝通不暢引起的。
自己明明把一切都交代得很清楚,對方卻把意思理解得南轅北轍;別人正用情至深的向你傾倒苦水,你卻如隔岸觀火般冷靜,結果不歡而散;溝通還簡直成了戀愛的天敵,每一對情侶吵架的時候都會說,我和你沒法溝通。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經常會碰到一些怪事:一些人說話小心翼翼,一句話的前因後果在腦海里盤旋了好幾遍才說出來,卻變成了那個常被忽略的人。
有的人語言粗魯,說話簡直不經過大腦卻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
以前,班上有一對模範情侶,他們在一起時打打鬧鬧,旁人看來非常恩愛。一年後,突然分手了。
朋友們十分詫異,問其原因,雙方都回答:無法溝通。女孩來自東北,大大咧咧,說話直爽;男孩成長於地地道道的南方小城,體貼入微,但說話猶如繞山公路般迂迴。
女孩非常生氣的和朋友訴苦:有次,她去酒吧,問男生是否也要一同前往,男孩拒絕了。
女孩追問好幾次,男孩卻坦白,你和朋友去自在些,我在,怕你放不開,不能好好玩。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然而,現如今,大多數人的感受卻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在這對情侶中,男孩缺乏的就是對細微變化的敏銳度,無法體會女生的感受與需要,從而一再堅持「我信任你,我給你百分百的信任與自由」的觀點。
而女生缺乏的則是沒有提出具體的請求,去表達「我需要一個人,能夠在酒吧那麼混論的場所,隨時站出來保護我,而這個人,就應該是你」的請求。
反而,女生之後詢問的幾次「你真的不和我去嗎」,都屬於無效溝通,男生很容易感到困惑,也無法理解女生想要什麼。
在一家餐廳里,有一對夫婦正在對話。
妻子:「這幾天沒睡好。」
丈夫:「這幾天天熱,人總是容易很早起。」
妻子:「我有點擔心女兒上托兒所能不能適應。」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這樣。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妻子無言,低頭吃飯。
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一段對話,妻子一直想提示丈夫,自己的生活出現了某些問題,而丈夫卻一直強調,一切正常,進而關閉了對話的通道。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應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對丈夫來說,妻子的焦慮是一種新的經驗,他一直努力把這些新的經驗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框架里。
比如:很多人,一旦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會先想別人有什麼不對。
如果有人開車衝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如果女友太貼心了,那她就是太粘人了。
但是,假如我們能跳出自己的認知框架,再重新思考一下:如果我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冷漠得像個木頭;如果開車沖在我前面的人車上有一名垂危的病人,那他就是英雄。
為什麼我們總是陷於無效溝通里?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一直以來,我們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馬薇薇曾總結過好好說話這門藝術,是大學沒有,人生必修。
學會溝通,先要了解自己為何總是陷於無效溝通里。
| 四點異化溝通方式
一、基於你的價值觀和有限的人生經歷來對他人做出評價
蘇菲派詩人魯米寫道:「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
然而,絕大多數人的評判標準是非黑即白的。
我們習慣把人分為好人或者壞人,正常或者不正常,聰明或者愚蠢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但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都成長於不同的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看法。
可能你認為愚蠢的那個人,只是他懂的東西和你不一樣;你覺得懶惰的那個人,他只是喜歡與世無爭的生活。
二、規避責任
人們現在常常用「不得不」這一詞語來表述自己的觀點。
而這種表述無異於淡化了自己的個人責任。
這我們去營業廳或者某機關辦理一些手續遭到拒絕比較類似,當詢問相關人員時,得到的解釋無非是「這我沒辦法,我不得不這樣做。」而追問為什麼不得不,他就會回答「公司政策」「法律規定」。
對於這一點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儘可能清楚的解釋清楚,試着用:我選擇XX,因為我想......的方式進行回答。
三、強迫別人按照我們的期待來生活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脅,假若不配合,他們就會收到懲罰。這一點,在越親近的人身上表現得就越為明顯。
我們常常會把請求和命令這兩者用混請求是溝通的正確使用方式,而一旦人們用「不答應我們就會收到責罰」這種命令的方式進行交談,信息接收者聽到命令時,只能看到兩種選擇:服從或者反抗。
但一般來說,只要人們認為我們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滿足我們的需要。
四、總是想着在某一場討論中「勝出」
這些年,《奇葩說》播得火熱,在無形的過程中也改變了不少文藝分子的說話方式。
和朋友交談,對方三句沒說完,就開始攻擊,說完也沾沾自喜,毫不理會到談話對方的一臉蒙圈,把日常溝通變成了辯論的方式。
其實,我們只要清楚,溝通不是所謂的競賽或者考試,溝通雙方都有一致的目標——以高效的方式,使對方明白自己的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在溝通時,我們應該善於傾聽,而非打斷。
當你對對方的觀點不滿意時,不要急着讓對方直接接受你的觀點,當你的觀點錯誤時,要勇於承認,敢於示弱。
好溝通應該具備的幾個要素:
溝通,是一個有來有往的過程。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通過溝通進行思想和感情的傳遞和反饋,從而達到思想一致和情感的通暢。
| 五個幫助大家提高溝通技巧的基本要素
一、傾聽
傾聽和說話一樣,是情感的交流。但它不是簡單的用耳朵聽,而是我們需要在傾聽的過程中放棄自己的立場,完全進入對方的世界。
在溝通過程中,優秀的聆聽者能夠和交流者建立良好的關係與增加深層次的理解,能夠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鼓勵他們訴說更多。
1、身體語言能夠表示你對別人信息的興趣。比如身體前傾,能讓人覺得你對談話感興趣,良好的眼神接觸,能讓說話者知道你在認真的傾聽。
2、專心。當別人對一個東西或者一件事情表達出強烈的興趣時,請不要打斷他們。
3、留意說話者交談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或者你不明白的地方,儘可能的即時提出來,但不要扯開話題。
二、同感
同感意味着用開放觀念對待其他人,試着從另外一個人角度看待問題。
1、為了證明你明白談話對象的觀點,你可以找其他人的觀點來重新解釋他們的意思。
2、準備釋放自己感受和情緒。
3、要明白,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視角,並且都值得珍惜。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裡,永遠不會完全了解其他人的感受。
三、開放式問題
好的問題基本上都屬於開放式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能夠幫你了解談話對象的答案,有助於你深入了解重要信息。開放式問題往往要滿足一下這幾個要素:
1、能夠刺激談話者去討論一個話題。
2、開放式問題一般能夠引發出對答案更長,更詳盡的描述,更高質量的信息和更開放的可能性。
3、開放式問題能夠使談話者的想法具體化,幫助談話者理解他們的觀點、感覺與態度。
4、開放式問題往往包含一下幾種形式:......怎麼樣,什麼時候.......,在哪裡......,哪一個........,為什麼.......,如果........。
四、不要使用專業術語
而我們談話可以使用:
1、使用簡單的詞語和清晰明確的語言。
2、花時間和精力把觀點提煉到最簡明扼要的狀態。
3、使用主動的被動語態。比如「我會寄給你」,而不是「發給你」。
五、給予反饋
1、反饋一般私下給予,在很多人面前,特別是很多陌生人面前容易讓氣氛尷尬。
2、建設性批評,表明該人要如何改善。不能說:「她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以說:「她正在做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她的聲音有點小,聽不清楚,今後她可能要提高聲音了。」
3、只評價可以改變的行為。例如:「你需要提高你的計算能力」,而不是「你很愚蠢。」
4、不要輕易把這個人與別人做比較,因為很容易建立嫉妒的情緒。
5、給予鼓勵。如果有人不確定他們是否能夠做成某事,如果你認為可以做到這一點,請給予鼓勵。
說話,有太多的技巧去尋。
以前,我信「道」而非「術」,認為滿腹詩書氣自華自會吸引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開始引用一些老先生的雋語作為談助,等到對方一臉尷尬時,我才發現我的方向走錯了,術才是溝通的重中之重。
同樣是一席話,以不同的方式,語氣和順序表達出來,效果全然不同。
總而言之呢,如果你仍然很孤獨,朋友很少,你就該考慮考慮是否是你自己的溝通的問題啦。
標籤:
評論列表
這個真的給我們很多幫助,特別是對愛情懵懂無知的年紀,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