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尷尬:
1、電梯裡遇到新來的領導,卻不知道該如何攀談。不說話吧,覺得尷尬;說話吧,又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同梯的十幾秒鐘無比漫長。
2、一次活動中,遇到了心儀的異性,卻不知道如何搭訕。
3、相親的時候,四目相對,誰也不知道怎麼聊天。整場尬聊。
4、參加活動,希望結識重要人物,不知道怎麼能在幾分鐘內給對方留下一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5、社交場合,酒會或者宴會上,看着滿屋子的人,不知道該找誰,更不知道該怎麼開始聊天。
6、資深「聊天終結者」。不知道怎麼跟人閒聊,問個問題,對方往往用兩個字就結束了。
如果曾經有過上述的困擾,那麼,你需要認真閱讀這篇文章。
1、寫在前面的話
首先,要聲明一點:不要過分迷信我教你的技巧。
看似簡單的聊天,其實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體現。
這項研究,結果很扎心:在整體表現上,人們對初次見面的陌生人的觀感,只有7%的比重取決於Ta的談話內容,而有38%的比重取決於輔助表達這些話的方法,也就是語氣、手勢等;而高達55%的比重取決於Ta「看起來」是否有說服力,即Ta的外表。
你的外表決定着他人願不願意和你交談,不止如此,在談話中,內在的價值觀、性格、心態,都將決定別人對你的印象。
今天分享的,是剛見面時候的聊天方法。這屬於淺層次的人際交往,是為以後的深入交往打基礎的。深層次的交往,更取決於你的人格、品質、行事風格、與他人是否合拍……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魅力、受歡迎的人,絕對不是學幾樣「套路」就能實現的。如果單純迷信「套路」,成為「技術型交往」的選手,即使短期看到成效,吸引到的也是心性淺薄或者別有用心的人,很難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2、如何讓對方覺得安全?
這個安全,指的不單是人身安全,更有心理安全。
具體做法是:
(1)肢體安全距離。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不要離對方太遠或者太近,社交距離大概是120~360cm,就像隔一張辦公桌那樣。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採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個人距離指的是從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對方那樣,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經常保持的距離。45cm是親密距離,在社交中距離要在這個範圍之外,談話、交流才會比較舒服。
下文會講到,在交談中,你的提問與回答,如何做才是照顧到了對方的心理安全。
3、怎麼提問題
要問讓對方感覺自如的問題。
有人是這樣聊天的。
問:你知道區塊鏈嗎?
答:不知道。
又問:那你知道比特幣嗎?
又答:也不知道。
得,聊天就此終結。拜託,連畢業論文答辯都不這麼問!
如果這樣去提問題,對方用一個字就結束了談話,而且,往往會覺得自己很糟糕:難道我什麼都不懂嗎?
所以,提問題,要有開放性,給對方充分的發揮空間。
聊天終結者問法:你喜歡福爾摩斯嗎?
聊天高手問法:平時比較喜歡哪類題材的電影?
聊天終結者問法:你想家嗎?
聊天高手問法:離家這麼久,你感覺怎麼樣?
聊天終結者問法:你會游泳嗎?
聊天高手問法:平時工作之餘會做哪些運動呢?
有人說,好,記住了,要問開放性問題。那我問了:你對「一帶一路」怎麼看?
這就進入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問了太寬泛、太艱深的問題。
這事兒,能說清楚的人,全國也沒幾個吧。
比較好的問法是:一帶一路對你們的行業有什麼影響嗎?
4、一問二答:做一個配合聊天的高手
學會一問二答,如果回答巧妙,可以減輕對方尋找話題的壓力。
比如,相親時在一家餐廳吃飯,人家問:你喜歡吃西餐嗎?
你只答兩個字:喜歡。對方就又得挖空心思地想下一個話題。
而你可以說:喜歡。我喜歡一切好吃的,西餐廳環境比較好,但是有時候胡同小店的東西更有滋味。聽說你在這個城市待了很多年了,你知道哪些好吃的地方?
這樣,話題就延展了,你不但給了對方足夠的信息量,也將問題反饋給了他。
聊天不是審訊,不是演講,不是獨角戲。好的聊天,如同雙人舞,推推擋擋,進進退退,配合默契。
總結一下今天的重點
2、社交場合,要讓對方覺得安全。
3、要問讓對方感覺自如的問題,範圍不能太封閉,也不能太寬泛。
4、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學會一問二答,做一個高明的聊天配合者。
今天就到這,下一篇,我們來分享《如何尋找聊天話題》。
參考資料:
得到精品課《有效提升與陌生人的社交能力》,主講人:戴愫
標籤:
評論列表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求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