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親密關係中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好像對方總是會有需要,總是會有情緒,總是會有不滿意的地方。
無論你怎麼努力,對方就是難以滿意,又或者是要對方滿意,就會弄得自己很疲憊。
案例1
珠珠:
我的男友很奇特,別人都是女生找不到男友就各種打電話發信息,而我卻是剛好反過來。只要我不及時回他微信,接他的電話,他就會無休止的打過來。
雖然我總是極力配合他的這種需求,但是總是還是會有疏忽,令他不滿的時候。
最誇張的是有一天我同學聚會,我就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我和我很多同學的一個合影。他就立馬給我打電話,要我回家,我沒答應,結果他就一直打。後來我生氣,就乾脆靜音了。
神奇的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出現在了我家門口,看看我是不是晚上回家住了,有沒有帶別人一起回來。當時我就無語了·····
學員珠珠的這種情況,其實她男友的這種需求,就不是一個正常的愛的需求。這種需求就完全是一種對愛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缺乏自信的這麼一種需求。
是一種安全感匱乏且自卑的,一種向外尋求補充的行為,而這種補充的需要就變成了一種占有。她的男友需要通過「占有」這種形式去完成自己愛的安全感的體驗。
而這樣的需要,其實就是我們如何都滿足不了的。因為一個人的身體,時間可以被占有,但思想仍然是無法占有的。
一個人是不可能被另一個人所完全占有的,而當一個人的安全感,一個人的自信是從根源上匱乏的時候,他的相應需求就會層出不窮,永無節制,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所以你再怎麼努力,都只是徒勞。
案例2
朗月:
我的男友總是要求我對他的父母多些尊重,不管是逢年過節的問候,看望,還是父親節母親節這樣的類似節日的關心都必不可少。
見面的時候,表現更是要周到,禮貌。我也確實一直這樣做了,但是不管我怎麼做,他好像總有不滿意的地方。
不是說我選的禮物不恰當,就是說我說話的語氣措辭有問題。總之就是每次會因為尊重父母這件事情,兩個人鬧得很不愉快。
他甚至在吵架的時候,還說我對他父母的態度都是裝出來的,根本打心裡不喜歡他們。
我不明白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夠滿足他,要怎麼做他才能夠滿意。
朗月男友的情況,之前我也有所了解。他應該是屬於從小父母就特別的強勢,對他的要求特別的嚴格。他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是家裡的乖小孩,也是一個好學生,長大之後工作上也一直很優秀。
可以說,他一直以來,都是那種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而很顯然,這是和他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嚴厲要求,和各種控制干預的行為所分不開的。所以,與其說是他不滿意朗月對他父母的態度,覺得她不尊重他的父母,倒不如說是他潛意識裡在希望朗月「不要去尊重」。
在常規的道德要求和水平中,朗月其實做的足夠好了但是這個男人卻一直雞蛋了挑骨頭,覺得她並不是真的尊重,而是假裝的。
這就要思考一下,這樣的不滿情緒,究竟是來自朗月,還是來自他自己?
因為成長過程中,他長時間的壓抑和不滿,和礙於父母家長制的這種嚴格約束,導致他不敢發泄,甚至不敢直視,不敢察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所以,一旦他尋求到外部窗口,他就會將自己的這種情緒去強制投射。
這就像是我們說的,禿子聽不了旁人說瓢,說光,一說就覺得別人是在嘲笑自己。
而需求是什麼?需求其實指的是人本生理和心理,對於外在對象特定的依賴性,和匱乏。就像是人餓了需要吃飯,渴了需要喝水,窮了沒錢花了,缺錢。
這時候,外在的對象能夠緩解他們對之的需要,才是一種滿足。而如果一個人連他本身的需求,都不能夠察覺,自己都意識不到。
明明這個人是渴了,他卻一直去吃飯,那麼他的需求自然是無法得到滿足的。
所以,有些人的需求並不是我們回應就能夠滿足的了。也不是回應了對方就一定能滿意的,因為他究竟想要什麼,有時候他們自己都不清楚。
對於親密關係中,另一半的合理需求,我們是應當滿足。但要記住,這樣的滿足必須是要建立在保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之上的。
如果當對方的需求超越了你的能力範圍之外,並不是你能夠通過學習習得,甚至是不符合你價值觀模式的,那麼這樣的需求就要學會拒絕和迴避。
斯邁爾斯說過:「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着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感情亦是如此,不論對什麼東西,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不是因為愛,就可以放下一切,去盡力滿足對方的,有時候適合就是適合,不合適就是不合適,都要有標準,並堅守這種標準。
喜歡不是一味遷就,而是滿足對方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尊重。
希望姑娘們都能理性對待情感關係中對方的需求。
標籤:
評論列表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求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