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同性戀,一般的正常人都會退避三舍,這是一種本能的抗拒。生活中我是沒有見到過同性戀,網上的一些同性戀的信息呢初看覺得很詫異,為什麼同性之間會產生喜歡?
因此對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度的思考,我的這個思考角度和視角,和傳統所說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可能有一部分人不太認同,但沒關係。
1
傳統是怎麼來解釋同性戀的呢?所有的解釋都是停留在基因密碼。
基因密碼存在同性的基因,所以這個人從出生就已經是同性戀,這是科學家研究得出的結論。個人覺得這個觀點太過於偏頗。因為沒有辦法來驗證基因密碼是否存在的準確性。
也就是說他是不確定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小孩期間的角色錯亂,導致自己分辨不清楚性別,最後從小就培養出了一個同性戀。
這種說法不可能全部反駁,但是一些同性戀是談過女朋友之後,最後演變成了同性戀也挺多。
顯然如果要弄清楚同性戀的背後邏輯,只是從這兩個傳統角度來考慮,不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
2
不管是什麼同性戀,他首先是一個人。人需要什麼?我們知道,人其實在遠古時期是群居動物。人天生就敬仰強者。喜歡在強者之下依靠對方,這其實是人的本性了。
依賴感是人喜歡對方的一個重要條件。比如我們看現在男女婚姻關係,不管是男方強還是女方強,總有一個依賴的對象。
同性戀之間其實也是一種彼此的依賴。這種依賴關係從哪裡開始呢?首先我們必須研究一下人成長的規律階段。
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幼兒時期,實際上是屬於無性狀態。就是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性別。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些小孩子的言論,就能夠明顯感覺出來。
因為是無性狀態,所以什么小孩在一起都能夠愉快的玩耍。其實這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同性不同性的概念。
真正出現同性的概念的時候是少年時期。基本上是在小學時候,女孩子跟女孩子在一起玩,男孩子跟男孩子在一起玩,這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的同性夥伴。
這個時期是最容易培養出同性概念的。因為同性之間它有一個依賴感。如果是在同性期間依賴感很強的,最後都會有很好的閨蜜關係。這個時候的小孩子,如果都對異性有非常的排斥和厭惡感,只會加深同性之間的欣賞。
這個話題你拿到影星張國榮的這樣去看也挺合適。20來歲青春萌動,喜歡上了一個女孩。但是這個女孩卻也不喜歡他,對他人身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最後對異性失去了希望,也失去了動力,因需要依賴,同性走進他的世界成為他心靈的良藥。
大部分的同性戀,都是對異性深度厭惡,厭惡的來源一定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異性的深度厭惡促成了同性的深度結盟,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為真正的同性戀。
3
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同性戀吧,因為世俗的眼光還不是很開放。無奈之下的同意,也是沒有選擇。
同性戀會認為世俗,看他們如怪物。本質上是覺得大家都不理解他們。
他們這一類群體實際上是心靈的創傷者,只不過是沒有在合適的時候,有合適的人去撫慰他們的創傷,給他們更多的希望。
人的逃避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同性戀的本質厭惡異性,信任同性。
作為父母,我們要怎樣去防止同性的產生呢?
一是,在小學期間特別關注。不要讓自己的小孩經常只是同性玩耍,可以的話讓他和一些優秀的異性接觸,不是件壞事情,我們不要擔心小學時候會產生早戀。
小孩早戀,我們也不應該過度的用一些粗魯的方式阻止,這只會加速小孩心理建設的防範。我們不能夠讓小孩認為喜歡異性是件錯的事情,這是很關鍵的。
小學期間我們也要讓小孩多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異性。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導,不要讓自己的小孩對自己的父母產生厭惡的想法。
二是,18歲左右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需要一些偶像式的異性人物。這樣在他們心理建設中會找到自己喜歡的異性。這個我們可以需要從小開始培養,時時去詢問,讓他們找到自己心中有相似的異性。
不要讓自己的小孩在18歲以後還經常和自己的閨蜜朋友經常黏在一起。同性之間還是需要一點距離的,作為父母要時時有一根線牽着。
最後還想說一點,這同性戀的產生,實際上是心理方面對異性深度厭惡,對同性深度信任的結果。
要想防止同性戀,必須讓小孩對異性產生非常大的興趣,這是一個不能避免的話題。不要害怕早戀,要給自己的小孩找一個異性的偶像。這都是防止同性戀產生的方法。
全文完。不講故事,只說真相。這裡是規律頻道,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讚,謝謝。
標籤:
評論列表
給出的方案很有意義很實用,對我的幫助很大!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