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在網絡上溝通的方式,大多是以微信為主,微信頭像就好像是我們的門面。有些人一般就一直用一個微信頭像。也有一些人喜歡經常更換微信頭像。
比如
上周是這樣的
昨天是這樣的
而今天是這樣的
對於好多人來說,都是只記頭像,不記名字,也不改備註,當他們在朋友圈中找人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大難題。那些經常更換微信頭像的人是究竟是什麼心態呢?他們為什麼會頻繁的更換微信頭像呢?
不同的人是怎麼認為的?
有人說,朋友圈是社交網絡,微信頭像就是你的一張臉龐,每變化了一次微信頭像,就是給自己又換了一次妝。
也有人說,微信頭像的用心更換都是一種內心的確認,每個頭像的更換看似無心,實則走心。也有人說,自己的微信頭像總是隨着每一次跳槽、每一次搬家、每一個假期而改變。
微信頭像為什麼變總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讓我們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頻繁更換頭像?
我們常說,朋友圈的社交就是一種自我呈現,微信的頭像則更加顯示了核心自我狀態的變化。從自我變化的角度,變化微信頭像的常常可分為三類:
具有較高的自我靈活性
自我的靈活性指的是善於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及時改變自我行為方式,並生發出新的自我行為從而應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特徵。
社交網絡中,微信頭像是給別人看的,靈活性高的人可以隨着環境的變化,不斷「變臉」,在變化的朋友圈中不斷調幅自己的對外形象,用自己的不同側面獲得別人的認可。
對於這一類人來說,微信頭像的變化其實只是一種社會適應的過程,就像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一樣,通過頭像的變化也可以管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自我穩定性不足
自我穩定性就是在關係中,一個人如何能守住自己的自我不崩塌的能力,是面對外部挫折時候的自我韌性,是面對各種高壓力狀態時自己的核心定力。
自我穩定性低的人通常內心敏感,追求安穩,喜愛確定性要高過不確定性,只因為確定性會保證自己的一顆「玻璃心」不被不慎摔碎。
外部的挫折也許在一些人看來只是一頓大餐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對於自我穩定性低的人來講,卻可能面臨着一次人格的重組,多次的打擊就可能讓他們重組很多次。
如果身邊有這類朋友,TA的微信頭像變化了,一定得去好好呵護一下。因為自我穩定性差的人,頻繁更換微信頭像,看似是雲淡風輕,其背後卻難免藏着你不知道的內心獨白。曾經有個自我穩定性低的人說過:"換了一個微信頭像,仿佛耗盡了三生三世的力量。」
但是,這一類人也有一個好處:不穩定的內心會給他們比較強的直覺和洞見力,自我不穩定的人身上永遠藏着一種天才的光輝。萊昂納德·科恩曾經說過「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生活中出現的應激事件
應激事件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任何需要作適應性改變的任何環境變故,如改變居住地點,入學或畢業,改換工作或失業,及家庭重要成員的離別、出生和亡故。
外部應激事件導致的內心衝擊,會讓人心理狀態產生暫時性的轉變,由內而外呈現給別人的,就會是微信頭像的頻繁變化。其實,這也是在變化中的人通過不斷嘗試改變自我定位,來適應外部環境的又一種嘗試。
如何判斷頻繁換頭像的人屬於哪一類?
微信頭像作為我們社交中的一張「臉」,的確是很有自己的心理意味。如果身邊有人頻繁出現了微信頭像的變化,如何判斷他屬於哪一類?
如果他平時給人的人設就是"戲精",說明他的自我靈活性較高,這種微信頭像的變化只能說明他又在習慣性表演,未必說明他的內心狀態有很大改變。
但是,也不排除他在用這種方式主動適應微信朋友圈或現實朋友圈的人際關係可能性。
如果他平時給人的印象是敏感小心,追求安穩,且微信頭像並不經常改變。
這一波微信頭像變化的操作可能意味着他的內心適應能力已經暫時無法和外部的挫折與變動相調和。這時候,主動問候一下,對於他來講,應該是一種雪中送炭,讓他可以在破碎中重拾信心,快速恢復與成長。
如果不是前兩種情況,那麼微信頭像的變化可能顯示了外部環境的改變。他可能正在面臨着一些應激性事件,準備好了一段結束,或者做好準備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開始和結束都是需要儀式感,而微信頭像的變化就是一種小的儀式感,這種儀式在用朋友圈裡面一種比較的俏皮的方式告訴你,"我準備好了,和過去的自己道個小別!"
微信頭像作為一種社交表現形式,每一個社交行為的背後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動因,在理解之後,做到順應、共情、理解、尊重。
標籤:
評論列表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求助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