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結婚之後,我們越來越沒得聊?
這是許多已婚男女,在婚姻甜蜜期過後最大的困惑。
熱播電視劇《安家》中,宮蓓蓓和老公也上演了這樣的一幕。
夫妻二人,從大學相識到結婚,如今養育了兩個孩子,大寶上幼兒園,小寶還在哺乳期。
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宮蓓蓓打算買學區房。但因為沒有提前和老公溝通戶型,兩人在看房現場吵了起來。
爭吵中,宮蓓蓓埋怨說:
「我想跟你說的你不管你,你也不理我,每天回家以後就問那幾個問題。
老大今天在幼兒園怎麼樣,開不開心?
老二有沒有拉臭臭?
你媽血壓高不高?
買小菜的錢夠不夠?」
面對這樣的指責,老公沒有任何歉意,反駁說:「生活不就是這樣子麼,這就是正常的夫妻溝通,我每天壓力那麼大,你想讓我怎麼溝通。」
兩個人從看房吵到回家,最後用分居的方式暫時「解決」了問題。
從「無所不談」到「無話可說」,成了多少婚姻的魔咒。
其實這並不是個例,許多情侶、夫妻因為溝通不善最終走散了。
他們每天都會有簡單的溝通,談談生活瑣事、工作上的麻煩,但唯獨許久都不再聊更深入的話題。
結果聊天內容越來越淺顯,最後只剩下「必需」的對話:
「你今晚回家吃飯麼?」
「這個月的房貸該還了。」
這一切的本質原因,是缺乏情緒流動。
什麼是情感流動性?
簡單來說,
情感流動性好的伴侶,能很好地會意對方的想法,可以進行良好的溝通,感情也隨之推進發展。
情感流動性不好的伴侶,很難了解對方的真實感覺,也無法傳遞自己的情緒,連吵架都像是在「雞同鴨講」。
情緒不流動,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親密關係:
- 憤怒型情侶
譚安和老婆結婚七年,日子過得像針尖對麥毛,頂大點小事都能爭得面紅耳赤。
有一次,譚安出門忘記了關窗戶,當晚下起大雨,雨水漏得滿床、滿地都是,半夜老婆下班回來後,兩個人直接就「開戰」了。
「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嚷什麼嚷。」
「嚷你怎麼了,就你什麼都想不到,你能幹點啥。」
「行,你厲害,就你最能,什麼都能想得到。」
這種溝通總是陷入指責和咒罵中,用攻擊對方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對的。
- 退縮型伴侶
阿強經常和老婆冷戰,連續幾周不說話都是常事。
每天夜裡,兩人躺在一張床上各干各的,睡覺也是蓋兩條被子背對背,就像是睡在一張床上的陌生人。
疫情期間他們又一次陷入冷戰。
因為不能出門,他們在孩子和父母面前裝得若無其事,餐桌上嘻嘻哈哈一起吃飯,進了房間就都冷着臉,兩個人的感情在這種「相敬如賓」中越走越遠。
這類伴侶之間很少用語言去表達情緒,看上去沒有衝突,實際上經常生悶氣、迴避眼神交流、長時間沉默等等。
- 接近-退避型
這種是「痴迷型」與「疏離型」的結合,最大的問題是「沒法好好吵架」。
每次出現矛盾,一方想要解決,一方總是迴避。
久而久之,想要解決問題的一方會感到深深地無力感,就好像拳頭打在了枕頭上,有一肚子話想說,對方卻一個字都不想聽。
當其實,情緒不流動,與個人情感成熟度有關係。
情感成熟,意味着能根據不同情境,作出適當、積極的反應。
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很幼稚」,這也是不成熟的表現。
尤其是在責任擔當方面,情感不成熟的人會選擇逃避。
《安家》中張乘乘出軌小天天意外懷孕。
當她把消息告訴對方時,小天天連忙推卸責任:
「姐,你別鬧,我怎麼跟我媽說。」
言外之意就是,玩歸玩鬧歸鬧,負責任是不可能的,畢竟「我還是個孩子」。
直到孩子出生,兩人勉強在一起,小天天依然每天玩遊戲,不工作、也不養家。
這就是典型的情感不成熟。
這個時候,就需要做情感驗證來幫助調節。
情感驗證指的是,對一個人的內部體驗表示了解和接受,不論是什麼樣的體驗。
這種驗證並不代表同意、允許或認可,而是一種對其「存在合理性」的承認,以及一種理解的嘗試。
自己的內心體驗得到驗證,是我們一種近乎本能的需求。
無論自己的感受被贊同與否,我們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我們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感受到,被允許存在。
人們之所以不去驗證他人的感受,尤其是親密的人,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種「為你好」的誤區。
常見的誤區有以下幾種:
1. 誤解了「親密」
來訪者李菲和閨蜜大吵了一架。
好幾天,她都鬱鬱寡歡,吃不下也睡不好,一直在給彼此找台階下。
老公以為她是被閨蜜欺負了,就自作主張地加了對方的微信,發了許多言辭激烈的話,導致李菲和閨蜜十幾年的交情徹底鬧掰。
夫妻二人因為這件事爭吵時,老公解釋說:
「就因為你性格太包子,我怕你挨欺負了不敢說,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
有時候,我們覺得了解TA早就像了解自己一樣,所以遇事不詢問,全憑自己猜測。
實際上,不論兩個人多親密,對於對方的想法,都很難做到感同身受,更不要妄下結論地做出「為你好」的事情。
2.總是試圖「修復」對方
看到伴侶陷入負面情緒,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去了解他的感受,而是想辦法讓他「好起來」。
常說出口的話是:「別難過了,開心點,不就是......」
盲目的讓對方開心,卻忽視了他情緒被允許的需求,造成對方懷疑自己「是我太矯情了麼」的錯覺,甚至以後都不願意再開口表達情緒。
3.只想看到那個「好」你
有的人不去驗證對方的感受,不是因為想要儘快「修復」對方,而是想要解救自己,因為「我沒辦法面對這樣的你」。
他們理想化對方的形象,選擇性只接受別人積極的一面,當你的內心表達不符合他的預期,他就會嘗試去「幫」你否認這些負面情緒。
其實,情緒流動的阻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自身。
傳遞負面情緒被當作一種冒險(尤其是在溝通建立的初期),我們會害怕暴露脆弱,從而封閉真實情感的流露。
同樣,在爭吵中共情心理的缺乏,也會導致雙方無法用同一種語言溝通,每個人都基於自己的語境,和想象中的自己對話。
最終,兩個人的對話,由本來的同盟關係,變成將對方當成競爭對手或陌生人,不自覺的進行攻擊性表達,溝通的目的只為獲勝,而非正確的情緒傳達。
那麼,如何更好地使用情緒流動呢?
可以嘗試着做到以下幾點:
1、「具象化」傳遞感受
不單單說「我很難過,我很傷心」,而改為「你XX樣讓我覺得有些不開心,以後可不可以.....」,讓對方正確理解你的意思。
比如,男朋友不小心忘記了你的生日。
與其大吵大鬧,或冷嘲熱諷地說「你就是沒把我當回事。」
不如直接告訴他:「你把這麼重要的日子忘記了我很不開心的,以後可不可以好好記得呢,順便再補償我一個小禮物吧。」
2、豐富的情感方式
除了語言之外還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助攻」,比如凝視、撫摸等,在難以用語言交流時,以此來打破僵局。
比如,與妻子吵架陷入了僵局,想退一步又覺得說「對不起」太慫了。
不妨在晚上睡覺時,轉過身來,輕輕將對方攬入懷裡,握住她的手什麼都用不說,矛盾也許就此化解了。
3、學着考慮他人的需求
多使用共情心理,在考慮自身的需求同時,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他的需求和願望。
就像我們在上文案例中的譚安。
他如果能考慮到妻子每天收拾家不容易,心平氣和地說:
「媳婦兒,是我沒想到,把床單和地面都弄髒了,你歇着吧,我來收拾。」
也許,兩個人就不會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等公交車的時候,旁邊的一對情侶吵了起來。
女:「都怪你起晚了,又要遲到了。」
男:「我錯了,我下次早點起好不好。」
女:「你每次都這樣,說了也不會改,我不對你抱有希望了。」
男:「你怎麼能這麼說我。」
女:「你就是,上次你...........」
男:「.........」
溝通時最忌諱「翻舊賬」,正確的做法事針對當前事情的感受和想法,給予對方不誇大的反饋,才能讓對話更好地進行下去。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每一個活得都像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走出過自己的島嶼,也沒有人真正進入他人的領地。」
其實,比起越來越淺的對話,越說越少的交流,親密關係需要更多真誠而又深入的溝通。
據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比起中性的信息,那些富有情緒的信息,會更加鮮活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成為長久的回憶。
嘗試着讓情緒自由流動吧,對彼此的情緒和感受給予支持、理解,在讓雙方在感到舒適的情況下進行無障礙溝通。
請相信,當你鼓起勇氣做出改變,通往對方島嶼的橋樑,會慢慢築起。
橋對岸,你會遇見比你想象中更加美好的風景。
@心之助盧悅,心之助情感心理平台創始人,心理學學者,資深媒體人,15年婚戀情感專家;央視、鳳凰衛視、北京台多檔節目特邀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著有《愛情有毒》、《愛到絕處便逢生》《過日子就像玩闖關遊戲》 、《親密關係的重建》,各大平台均有售。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求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