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裡有這樣一個地方,是方圓幾十年來最熱鬧的地方,給你一種“菜市場”的錯覺。
它就像一個萬花筒,覆蓋了世界上的一切。有的人光彩照人,有的人卑微如螻蟻。
也是悲喜劇,足以讓我的姑姑爺爺瘋狂,讓單身大齡青年男女瘋狂。
沒錯,它就是“公園相親角”!
我聽說過很多關於這個神奇的地方。親自嘗試一下,確實名不虛傳。
可笑的是,我甚至看到一個導遊舉着一面小旗!
不得不說,能想到把它開發為旅遊自由,實在是有眼光。有需要的順便相個親,沒需要的也能來獵個奇。
不到50米遠的一條路上,鋪着A4紙,上面全是相親男女的信息。
雖然總的來說還是挺熱鬧的,但是“客流”的分布似乎並不均衡。
有的香香的,黑壓擠人的,家長要同時回應幾個“客戶”;在一些“小攤”前,很多大媽和老爺爺都趕緊瞥了他們一眼,匆匆忙忙的趕去隔壁家。
也是相親。有什麼區別?
果然,天下之大,“鄙視鏈”無處不在。
01
就像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把男女分開一樣,“鄙視鏈”里也有男女之分。
在給自己兒子選妻子時,大爺大媽們優先看“臉”。
各種臉型中,瓜子和圓臉最受歡迎。
其次備受關注的是身高,我特意跑到“攤位”前和阿姨們嘮嗑,這段話讓我印象最深。
畢竟初中班主任指着女兒威脅我:“你再不快點長大,我女兒小學四年級就要比你高了!”
我:“一米五四的女生可以嗎?”
香嬌阿姨:“又矮又矮,擔心基因,最短不能少於1.55米。”
我:“一個一米七五的女生呢?”
香嬌阿姨:“太高了,兒子壓力太大,最高不能超過1.73米。”
排第三的是學歷,本科最好,尤以重點本科為佳。
第二是碩士,女博士排在爪哇島,甚至輸給大專和高中學歷。
我說孟圈,人家讀博士不容易,沒必要排擠吧?
大叔大媽解釋說:“學歷太高,共同語言帶。”
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女博士在交往的時候也都是“降低社會地位”,本科還好。
你以為這就完啦?不!叔叔阿姨們除了操心兒子,對孫子啥時候出來也是提前布好了局。
25-28歲結婚生孩子最好。“32歲以後出生?我孫子憋不住了!”。
在未來媳婦的職業生涯中,叔叔阿姨偏愛無所事事的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而經常要加班的醫生、護士、媒體人則被擠到鄙視鏈的最底層。
選女婿的時候,鄙視鏈大大簡化。
站在相親市場睥睨群雄的,是身高180cm以上、經濟實力強大的男生們。
具體到經濟實力,這個就有點複雜了。比如有幾個學區,什麼牌子的車是家庭實力的體現;你現在月薪有多高,關係到你女兒結婚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至於面子的價值,選擇媳婦和女婿一共是兩套標準。
選媳婦的時候儘量選好看的。選女婿的時候,外貌沒那麼重要。那些看起來不出眾的人更受歡迎,因為他們覺得更安全、更實用。
之前在網上看到張圖片,能更直觀地反映“中國式相親鄙視鏈”的存在。
去相親角的時候,還是覺得跟買菜一樣熱鬧。所以,真的做到了!
大叔大媽成了賣瓜的王婆,知道或不知道自己是相親對象的男生女生成了“瓜菜”。
年齡、外貌、學歷、月收入、是否有房有車、戶口所在地等等便成了這些瓜果們質量和品相的決定因素,相親也成了資源交換的"生意"。
相親發展而來的婚姻,標誌着這場大規模交易的最終完成。
它是交易的底層邏輯。男方家裡有房有車,上的是名牌大學。他想娶的女孩應該也有房有車,學歷也不低。
但這不是最划算的,最成功的生意是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好的利潤。
在相親市場,愛情被活生生地逼成了“買賣”。
02
我有一個
表姐,今年快27了,還一直沒找好對象。這可把她家人急壞了,四處為她張羅相親。不是她眼光高,實在是她太優秀,可供選擇的範圍有點小。
膚白貌美,是“校花”級別的存在,而且成績還賊好,本科湖大、碩士中南政法大學。畢業後在長沙工作,月薪過萬。
在所有相親對象中,舅媽對國防科大的博士最是滿意。他畢業後留校,32歲已是副教授,在長沙核心地段還有幾套房。
我瞄了一眼舅媽發來的照片,長得也不賴。
但表姐就是不喜歡,不管舅舅舅媽怎麼說他倆合適,老姐就是不答應和他在一起。
七大姑八大姨也幫着勸表姐,但仍然收效甚微。
更讓她們費解的是,明明挺”門當戶對“的一對,為啥就是不來電呢?這實在是太適合結婚了哇!難不成是“門當戶對”出了問題?
其實,門當戶對沒問題,有問題的是用“外在指標”淹沒了“內心感受”。
畢竟,門當戶對可是老祖宗的智慧。
有着相似經濟條件、社會階層、文化背景、志趣愛好的兩個人,更可能走到一起。即使是“自由戀愛”,很多也源於身邊的圈子。
就像費孝通所說,“高度的契合不易憑空得來,只能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經驗中獲得。”
從心理學上來看,人們也往往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因為人類天生自戀,在與他人的相似中映出了自己,也就有了更多歸屬感和認同感。
但這也是個概率事件。畢竟,一對雙胞胎在同樣的環境下成長,兩個人完全可能在性格上有天壤之別。
除了學歷、戶口、經濟這些物質條件的“門當戶對”,更重要的是彼此品格、價值觀的默契。如果精神不在同一個層次,即使物質再匹配,終將貌合神離。
這樣一來,老姐對男生的拒絕其實不難理解。他們看似“門當戶對”,實則在精神上隔了一層。
反而是家長們的催促和過度熱情,顯得不太正常。
03
記得之前看過一條新聞,一孩子離家出走後,整整4年都不回家。
而這背後的原因竟是,不堪忍受被逼相親。
原來,耿峰剛大專畢業,家裡的老人就接二連三為他介紹女朋友。但他認為,自己沒有經濟基礎,談戀愛或結婚生子都太早。
當時耿峰的爺爺身體抱恙,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曾孫,是這位老人最後的願望。儘管耿峰不願相親,但爺爺奶奶卻是出奇地熱忱。
於是,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
2016年8月,耿峰連工資卡里的6000多塊錢都沒取,就不辭而別,從江蘇無錫坐火車前往成都……
耿峰走後半個月,爺爺因病去世。父親耿則玉告訴了耿峰,兒子只是淡淡回復一句“知道了”。
不久,他給家裡打了10000元錢。然後,音信全無……
“一個人在外面有沒有受苦?到現在你還有沒有怨我們?”耿則玉夫妻滿是自責。
4年來,耿則玉一直在尋找耿峰,盼着他早日回家,手機號也一直沒變。
“我們再也不要求他談朋友,不催他結婚生孩子了!只要他給我們報個平安……”
看到這一幕,我只覺心疼,還有點哭笑不得。
究竟是怎樣的怨恨,在養育他長大的爺爺去世時,他會冷靜得宛若一個不相干的外人。
又或者,耿峰誤以為這是家人故意編造的謊言,只為讓他回心轉意。
不管是哪一種,都讓人有些心寒。但孩子越是絕情冷酷,越說明他對無止境的相親有多麼排斥與厭惡!
親人對孩子的愛情與婚姻強加干涉,像極了五四運動前的中國。而今都2020年了,父母的包辦竟又重新流行起來。
在父母的強加干涉背後,反抗從來都不曾缺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種矛盾似乎成了某種輪迴。
但兩種包辦並不完全相同,如果說五四前的控制,源於封建家長對子輩的絕對權威;那麼到了現在,則與代際間價值觀念的差異息息相關。
在父母眼中,結婚最重要的是合適,感情甚至可以在相處中慢慢培養;但在子女心裡,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就是浪費生命。
過去的婚姻有點像抱團取暖,尤其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一個人很難扛起生活的重壓,結婚成了活下去的必需品;
但現在,社會變得日益開放和自由,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擁有不錯的生活,愛情便成了一種錦上添花的點綴。有它甜蜜,沒它也能自得其樂。
因而,相比於在焦慮中"慌不擇路"地相親和結婚,不如問問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儘管,它常被同輩壓力、社會輿論、父母脅迫等聲音淹沒。
很多婚姻之所以不幸,是因為在雙方並不匹配、甚至心智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倉促結合。他們不是因為相愛,而是因為“應該結婚”。
雖然耿峰的做法有些過激,但這種百折不回的堅定,恰恰能避免很多因為“將就”而釀成的悲劇。
04
看到這裡,你是否對相親的好感又少了一分?
既然它如此不合理,又為何會存在,甚至還大有愈演愈烈之態?
我想,相親本沒有錯。
錯的是打着為你好的幌子,忽視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
錯的是出於某種功利,倉促選擇了即將相伴一生的人;
錯的是將玄而又玄的感情量化,將人類最複雜的情感簡單化。
禪者林谷芳先生曾言,“愛情,是一個緣起性最高的東西。”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學者在描述它、研究它,卻始終捉摸不透。
如此複雜的東西,豈能通過學歷、戶口、經濟這些標籤輕易做出選擇?
或許,父母們所謂的”門當戶對“,並不那麼靠譜,其參考性也很有限。
被爸媽逼着相親,簡直就是不少大齡單身青年的噩夢。
無論你多麼年少有為,一個人的生活多麼有聲有色,只要你是大齡單身狗,在七大姑八大姨的眼中,就是一粒容不下的沙子!
我們反對相親,絕不是拒絕愛情。
與其說是反抗“被相親”,不如說是排斥淪為交易的愛情和婚姻,是拒絕被安排、被操縱的人生。
當然,我們也無需對相親苦大仇深。
它可以是我們遇見愛情的一種方式,但絕不是最後的目標。
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張入場券,至於最終的節目精不精彩,它自己也說不準。
相親,與未來幸不幸福並不直接相關。
真正相關的,是兩個人是否契合,是否有攜手走到最後的智慧。
為什麼人們會那麼排斥相親,甚至把相親當成段子和噱頭?就是因為摻雜了太多功利的因素,仿佛這場見面就為喜結良緣。
我們在面對自帶功利屬性的相親時,最需要的,恰恰是少那麼一點功利。
別對它寄予太多希望,少為它披上神聖的光環,不如看得輕鬆一點、淡然一些。
就像前段時候因為相親上了熱搜的柳岩,不如將它看成認識新朋友的社交,當作邂逅幸福的機會。
若下次七大姑八大姨又給你做介紹,可還會糾結是否去相親?
去!當然得去!說不定你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優秀的小哥哥或小姐姐。
說不準,你就遇見了在前路等你相逢的“命中注定”。
畢竟,緣分這東西,誰知道呢!
標籤:
評論列表
我感覺老師還是蠻好的,上次分手都特別難過,後來聽了情感調解之後,我也很快走出來了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