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
正史確切記載,唐太宗因愛慕才名而納為才人的女人,僅有兩位。
一位是武媚,一位是徐惠。
兩人起點相當,但入宮後的際遇大不相同。
武媚不受唐太宗寵愛,被冷落多年。
而徐惠備受恩寵,成為唐太宗的寵妃,還受到朝堂內外的「一致好評」。
史官也厚愛她,讓身為嬪妃的她和長孫皇后一樣,享受在正史《新唐書》和《舊唐書》有列傳的「高級待遇」。
同時,她還是唐太宗唯一一位被正史記載了姓名的妃嬪。
她到底有何魅力,生前受寵,死後還青史留名?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徐惠的深宮智慧。
徐家有女初長成
公元626年,李世民順利登基稱帝,史稱唐太宗。
在他稱帝後不久,千里之外的湖州長城(今浙江省長興縣),有一個小女孩出生,父母為她取名為徐惠。
徐惠從小就異於普通人,才五個月時就已經能說話了。
她天資聰穎,酷愛讀書,很有「文學天分」。
四歲就已經熟讀《論語》、《詩經》,八歲能寫詩文,堪稱「天才少女」。
一次,父親讓她模仿《離騷》寫詩,她略加思索便作了一首《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詩文古雅莊重,意境深遠。
父親看完大吃一驚,驚嘆她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才華。
小徐惠「才女」之名盛傳開來。
外界的溢美之詞小徐惠沒有放在心上,她一如既往沉浸在詩書的天地中自得其樂。
春去秋來,不知不覺間,徐惠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她不知道,她驚人的才氣,為她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
她的才名傳到了長安的大明宮,傳到了唐太宗的耳中時,唐太宗心中一動。
他慕其才情,召她入宮,納為才人。
就這樣,小才女徐惠告別了家人,來到了唐太宗的身邊。
當時,長孫皇后已逝。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是中國古代帝後中有名的「模範夫妻」。
他們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成就了一段愛情佳話。
長孫皇后的早逝,讓唐太宗深受打擊,他時常悲痛難以自抑。
少女徐惠進宮時,唐太宗已至中年,兩人相差近三十歲。
巨大的年齡差,步步驚心的深宮,擺在未經世事的徐惠面前的,是未知的命運。
徐惠像(劉正作)
懶以美色侍君王
深宮之中,多數女子都想着怎麼討好君王,獲得恩寵。
徐惠對此卻十分疏淡,就像從家裡的小書房,搬到「國家級圖書館」那樣,早晚讀經閱史。
她性子恬靜,手不離書,是後宮中的「一股清流」。
或許終究是少女,嘗過深宮的寂寞滋味後,她也心有戚戚然,作了一首《長門賦》:
舊愛柏梁台,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這首詩描寫的是漢朝的才女班婕妤,昔日以才華贏得寵幸,後來卻失寵。
但和寫對深宮的哀怨傷感不同,徐惠寫出了女子的自尊自愛,和對獨立人格的追求。
她清醒自知,有着「讀書人的清高」,不屑爭寵鬥豔。
《史記》有云: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
她寧願埋頭書海,靜等唐太宗發現自己的美好,也不願以色事人。
一次,唐太宗召徐惠前來,可等了很長時間,都不見徐惠的蹤影,很是生氣。
姍姍來遲的徐惠見到李世民生氣的樣子,不僅沒有驚慌失措,反而淡定從容,提筆在案紙上作詩一首:
進太宗
朝來臨鏡台,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證能來?
一清早我就對鏡梳妝,妝成後卻又忍不住猶豫徘徊。
古人千金才買美人一笑,陛下一紙詔書就能把我召來嗎?
風流婉轉,嫵媚多姿,將活潑俏皮的小兒女情態表露無疑,也間接表明了自己的驕傲。
唐太宗聽了十分高興,怒氣全消。
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有才有貌又有趣的徐惠,擄獲了唐太宗的心。
她從後宮中脫穎而出,恩寵日盛。
唐太宗對她寵愛有加,晉升她為充容,還擢升她父親為水部員外郎。
按唐制,皇后之下,有四妃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才人,屬世婦。充容,是九嬪之一。
對家世不夠顯赫,入宮不算久的徐惠來說,已經是很顯耀的位置。
李世民
依仗皇上的喜愛,她大可以盡情享受這奢華的生活。
可她沒有,大多數時候仍把心思放在讀書寫詩上,從文字中感受樂趣。
她的詩文富麗華美,為文揮筆而成,才學更加卓絕。
全唐詩中,收錄有徐惠的5首詩。
其中的《賦得北方有佳人》,既寫出了「少女情懷總如詩」的浪漫,也寫出佳人遺世而獨立的美好: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艷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詩的第一句既是誇讚佳人,又像是自表心跡。
而徐惠不也正是一位佳人嗎?
她與世無爭,於落寞時不見頹廢萎靡,在繁華處亦能堅守本心。
有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歲月從不敗美人。
徐惠有着超越年齡的穩重,即使成為唐太宗的寵妃之後,她依舊低調如初,清醒自知。
她的美,不在皮,在骨。
黃泉路上生死隨
雖身處後宮,但徐惠見識匪淺,熟讀經史的她心繫社稷,不忘憂國憂民。
晚年時期的唐太宗東征西討,多次向外邦發起戰爭。
而且還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百姓因此怨聲載道。
長孫皇后故去已久,魏徵等諍臣也已經不在了,朝堂上也缺乏「犯顏直諫」能說服唐太宗的人。
這時,徐惠挺身而出,寫下《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呈給唐太宗,表達自己的看法。
她言辭懇切,句句發自肺腑,用心良苦地勸諫唐太宗:
「捐有盡之農,趨無窮之壑;圖未獲之眾,喪已成之軍。
故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也;人勞者,為易亂之符也。」
關於戰爭,她指出現在大軍四處征伐,老百姓的糧食都用於打仗作戰,民心甚苦。
土地廣闊,並非長治久安之術;人民勞累,才是易生禍亂的根源。
關於修造宮殿,她認為翠微、玉華等宮殿,雖說因山借水,並非沒有築構之苦,而工力之費和雇取人,不能說沒有煩擾之弊。
奇技淫巧是喪亂國家的斧斤,珠寶玉器為迷亂身心的毒藥。
驕奢淫逸,不能不加以遏制。
她善意提醒唐太宗:
「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
唐太宗看完後,認為徐惠說得十分在理,從善如流,還重賞了徐惠。
徐惠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被記載在《資治通鑑》、《新唐書》等正史中,堪稱唐太宗的「賢內助」。
唐太宗中年喪妻,女兒早逝,兒子不省心。
可以說,是徐惠,給他的後半生增添了一抹亮色。
她才情非凡,溫婉知性,如一朵溫柔的解語花。
大是大非上,她又敢逆鱗而起,像一朵帶刺的玫瑰。
她對上不迎合奉承,對內不委屈自己,活得獨立而通透。
只是徐惠看似清冷的外表下,卻有一顆最炙熱的心。
與唐太宗相依相伴多年,她早已付出了她的全部真心,憧憬着兩人白頭偕老。
可惜,生死無常。
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
徐惠悲傷過度,重病不起。
可她堅決不肯服藥,只道:
「先帝待我恩深情重,我只希望能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傷心難解時,她就寫詩來抒解對唐太宗的思念。
心無生念的徐惠,纏綿病榻一年之後追隨唐太宗而去,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唐高宗李治賜諡號為「賢妃」,將其葬入昭陵,永遠地陪伴在唐太宗身邊。
徐惠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活出了一個女人最美的模樣。
內心豐盈、人格獨立。
腹中有學識,心中有主見,靈魂有香氣。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