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有一個話題被大家討論的很火熱——#卑微的愛能換來真心嗎#。今天,我也想和朋友們分享我的想法。
01
過度付出的背後
其實是對「理想化伴侶」的控制
我們都說,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在感情里,也沒有說誰就是應該付出的,誰就欠誰的。就算有血緣關係,付出也帶着期待在裡面,更何況是非血緣的關係?
在感情關係里,一個人之所以會對看起來高高在上的另一方有非常大的付出,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卑微付出的一方,對於對方的情感確實很濃烈。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付出方覺得,伴侶比自己優秀很多、高級很多。
所以,付出方就會在情感層面上,劃出一個高下之分,就會出現「情感仰視」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合理範圍內,有利於情感的促進。但如果太過懸殊的話,就會有情感危機。
付出太過懸殊的狀況,其實也說明,付出方對於伴侶是過度的理想化。
「過度的理想化」,其實意味着——
我把你想的這麼好,於是,我要如此謙卑的對待你,所以,你就應該像我想象中的那種形象,來溫暖的對待我。
這時候,付出者就會想象:你會給我回應,於是,我會感覺到幸福、快樂、被愛着。
而這,是對理想化的情感對象的一種非常悄無聲息的綁架,或是內在的控制——
如果對方做不到那種寬大的、積極的、溫暖的回饋的話,好像對方就會變成了「你對不起我,你不識好歹,你不夠善良」等等,會造成卑微一方產生一種「受害者」的心態。
這種情感模式,彼此在關係里得使上多大的力氣?這要是時間長了的話,雙方都會受不了。
02
在感情里持續這種模式
分開是必然的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一些朋友可能連續幾段感情,都會保持這種持續付出的狀態,或是他們不僅在感情上是這種狀態,在友情上也保持着這種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呈現了一種自我價值低下的感覺,或是自我工具化的一種心理狀態。
如果有了這樣的心理狀態,我們就會認為——如果我不附加上很多的奉獻、犧牲和勞動,我就會不值得被珍惜和被愛。
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的驅使下,我們就會把自己工具化。
但其實,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物化或者工具化的話,就反而會特別希望,得到自己付出的伴侶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和珍惜,以此來平衡自己內在對自己的這種攻擊。
簡單的說,就是「我不把自己當人看,於是我這樣謙卑的、毫無保留的對待你,而我這麼做,其實期待的是,你把我當人看,讓我不再這樣對待自己」。
所以,看上去的付出,背後暗藏着的,其實是一系列的要求。如果這種力量太過於懸殊,分手、離婚這種結局是必然的。
因為,戀愛、婚姻是兩個獨立的自然人完成的一個情感的組合。
如果付出方對自己是物化的,那麼,對方也不會把他當成獨立的自然人對待,而會把他變成自己的附屬品,時間長了,誰會選擇和自己的自行車過一輩子呢?
所以,等時間一長,享受付出的這一方還是會希望,自己在情感上能夠找到一個更匹配自己的內在力量和內在價值感的對象。所以,分開會是比較常見的這種情感格局的歸宿。
03
怎樣改變自己
「卑微付出」的模式?
有一些朋友會說,發現了自己有這樣的行為模式後,應該怎樣才能避免在下一段感情里,再出現這個問題呢?
其實,覺察到自己有這樣行為模式的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你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別人不把你當「人」,而是自己把自己「工具化」,那就根本提不上改變。
只有當你覺察到,這是你自發的想法之後,才會是你提高自己的價值定位、尋找到情感關係里「付出-回報」力量相對平衡的開始。
-END-
標籤:
評論列表
情感方面有問題,真的是要找專業的諮詢機構
求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