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幾條,你中槍了麼:
如果別人不來主動認識你,你就絕不會去主動打招呼認識的人不聯繫你,你就不會主動找對方。即使是和人吵架了,你也幾乎永遠不會做主動去言和的那個人。當你遇見了心動的人就更加被動了。有時哪怕人家已經示好了,只要還沒明確表白,你就仍然會像只蝸牛一樣縮在自己的殼裡。不僅是人際中,生活中、職場裡,你也既不為自己主動爭取機會,也難以主動解決矛盾。這看似是一種很「佛」的狀態,但當事人可能內心正在為自己的「死被動」而苦惱。這樣的人凡事都不會主動,但是卻經常羨慕那些主動的人,想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想做什麼就去做,可自己就是做不到。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總是被動的人是什麼心理。
被動很多時候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主動
在人際交往中習慣性被動的人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敢主動的。因為:
1.對他人的眼光過分在意
習慣性被動的人總是能「無比強烈的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具體表現在:總感覺自己仿佛一直在被「注視」着;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斷審視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在人群中會有種「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的錯覺。
正因為這些,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很容易產生羞恥和尷尬的感受。他們一旦主動,隨之而來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會讓他們時刻處於煎熬之中——「是我說錯什麼話了嗎?」、「我現在看起來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為什麼要主動丟臉」……
因此,他們在人前更不容易放開,顯得拘謹而被動。他們相信,只要不主動發起,自己就可以避免尷尬和羞恥感的折磨。被動對他們而言像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2.過度或錯誤解讀人際中的信號
有些被動者們可能是因為他們總是傾向於「內歸因」,把一些負面的外部事件發生的原因歸到自己身上。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際互動中出現了一個不好的信號,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他們在鼓起勇氣和對方說話時,沒有得到對方熱情的回覆,他們就會傾向於將此解釋為「一定是我太無趣了」(而不是「對方可能正在忙」),並且他們從此以後還會都以此來對所有類似事件做出整體的預判——「我主動搭話都是這樣的結果,別人都會像這樣覺得我厚臉皮」。
當然,被動也可以是一些人主動的選擇
為什麼會有人在關係中主動選擇做「被動」的一方呢?
1. 「被動」是關係里的權力鬥爭中的一種策略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主動的人就輸了」,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關係中,那些一直處於被動方的、態度模糊的人,很多時候在關係的權力鬥爭中的確處於「上風」。
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對感情投入得越多,就意味着他可能會主動地付出更多。而此時就意味着這個人將「是否接受付出」,「是否回應以同等的付出」的權力交給了對方。很多人就會因此而覺得, 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虧。
2. 人際中不主動、不積極,也可以只是單純的出於對獨處的享受
有一群人,他們被動出於完全不同的動機,那就是內向者。
比起別人,他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獨處,獨處也讓他們感覺更舒適。來自外界和他人的刺激會提升外向者的快樂情緒,而內向者則很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內向者是安靜、保守的,但他們不一定是自卑、孤僻和不善言辭的。所以,他們並非出於對羞恥感和尷尬感的規避,或是社交能力的匱乏而不得不選擇被動。
3. 還有一些人誤把被動當做考驗關係的手段
比如,有些人會覺得「只要我做好自己該做的,別人就一定會看到我,不需要我主動」,如果一段關係牢靠而公平,對方一定會看到自己的付出,感激自己的付出。又比如,還有些人會覺得「只要對方足夠愛我,對方會主動」,他們把對方能不能主動,當做考驗彼此關係的一種手段。
但其實,真正的愛/關係不是用來考驗的。如果你把感情當做一場角力或者考驗來對待,那麼很可能你收穫到的也不會是真正的感情。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主動和被動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如果,「被動」是一個讓你覺得很舒適的狀態,且它沒有對你的生活造成大的阻礙,那麼你大可保持原狀。
而如果,你是真心地想要讓自己變得更主動、積極,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還是去嘗試。不論你是想更主動地和人交往,更主動地表現自己,還是更主動地去解決矛盾,增加自己的正面經驗,獲取「主動」的獎勵都是促進這種行為所要做的。
以上。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標籤:
評論列表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可以幫助複合嗎?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